文|宇晴 諮商心理師
環境轉換將激發許多內在衝突,適應新階段變得更具挑戰。若父母們能先為孩子做好入學的預備,將能減緩新情境帶來的焦慮。因此,了解小一新鮮人即將在新環境面臨的衝擊及協助的方式,便能幫助孩子們較為輕鬆地應對新挑戰。
1.我不再獨享
小學班級人數通常多於幼稚園或托兒所,師生比率亦低。在新的教室裡,孩子逐漸理解老師、玩具和班級公物是屬於大家的,找到適應的平衡點,也影響著未來人在班上的人際與情緒。
因此,孩子將逐步意識到,
使用清楚的語言表達是重要的。
若父母能在家中陪著小孩練習用口語的方式描繪需求,具體地將常見的情境或物品進行明確的定義,更能幫忙他融入校園生活。(而伸閱讀:怎麼教孩子分享和禮貌?若你想好好與孩子溝通,最好放下「父母話」)
2.我不再是最大的那個人了
從大班轉換成小一新生,代表著從原先「最大」的變成「最小」的小孩,眼前所及的盡是高大或成熟的哥哥與姊姊們,突然間,定位自己是誰反而讓人困惑和迷惘,感覺被脆弱及渺小感受席捲著。(延伸閱讀:如何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培養每個孩子都該具備的情緒管理能力)
此時父母可以鼓勵孩子
在校園中找到安全與安穩的空間,
例如依靠堅固的欄杆或坐在教室中熟悉的位置,與手足或熟識的同學作伴等,都會讓孩子感到安心與舒服。
3.我的活動範圍變大了
為容納更多學生,小學的場地總大得多了。
孩子要花更多時間熟悉空間,
意味著未知會帶來諸多複雜情緒。
然而個體特質的差異,也呈現相異的因應態度:富有冒險心的特性,探索環境變得有趣且從中獲得成就感;個性較內向或是害羞的新鮮人,對陪伴的需求度較高,適應的時期也較長。即便適應速度因人而異,但父母的幫忙絕對是關鍵的。(延伸閱讀:如何在學校中協助「內向」孩子的發展?這幾種策略讓內向者感覺受重視)
爸媽們不妨利用空閒時刻陪著孩童們逛逛校園,或問問今天在學校發生了什麼事,認識了哪些新朋友,不僅能掌握他在學校的動向,也能加強親子間的連結,增加兒童們應對環境的能力。
4.我與父母分離的時間更長了
適應初期,陪著孩子處理因分離引起的感受是重要的。假使孩子近期曾與家人發生衝突,或者親人曾說過要將他遺棄之類的話,恐怕會使孩童產生分離就是要被丟掉的恐懼聯想。
面對孩子內在的想像,
爸媽利用提早告知誰會接送上下學、
幾點幾分是放學時間、
放學後會有什麼安排,
或者讓幼童隨身攜帶家人的照片、
共同讀過的繪本或玩過的玩具等,
便能較安心地在學校度過等待的時光。(延伸閱讀:為什麼需要為孩子建立生活常規?父母可能不知道的7大好處)。任何環境的變動都會帶起內在穩定感被破壞的不安,當爸媽們願意試著理解並安撫慌亂,使孩子體會有人與他一起承接焦慮,便有機會在心裡創造消化與思考困難的空間,未來無論何時何地遭遇挫折時,過往儲存的美好經驗便能如父母在側般,與孩子挺過難關。
你可能也會想看…
「怎麼面對暴走小孩?」—孩子情緒失控時,需要的不是暫時隔離,而是與人的連結。
心理師媽咪系列 | 孩子難搞時,爸媽該怎麼辦?用同理心解鎖孩子的情緒
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10個和平育兒不處罰的小訣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