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嘉霙助產師
似乎是件平常的事情,我們也能自然地笑著祝福他人。
經歷小產後,或是自己好努力想要懷孕生子、卻還未有果時,旁人的消息,不論是懷孕、生產、育嬰生活…等等,只要是有關寶寶的事情,我們聽了卻覺得刺耳或難受;沒有辦法衷心地祝福他們、沒有辦法對他們發出真心的微笑。
是怎麼了?為什麼我變得如此小心眼?為什麼我沒有辦法產生善意?為什麼有這麼多的羨慕、忌妒、不是滋味…混雜著傷痛席捲而來?
親愛的,我想,幾乎沒有人能夠在自己陷入泥沼之中時,
還有餘力拯救他人;
也幾乎沒有人還在悲傷痛苦之中時,
能夠給出足夠溫暖的祝福。
小產的傷痛,也許真的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懂這箇中滋味。(延伸閱讀:「流產了,心裡空空的,不知道怎麼說…」—其實傾訴與傾聽是有療癒力的。)尤其是我們的期待越大、卻未能心想事成時,心就越容易擺盪失衡。這時,周遭人事物的狀態常會被我們拿來做比較,造成自身更大的壓力;甚至有時他人出自善意的關懷,對小產者來說,都可能會有刺耳或受傷的感覺。
例如:
親友心中的想法是…「看到你這麼難過,我覺得好心疼,希望你能好起來。」
講出口的話可能是…「不要太難過了,你要加油,繼續努力,一定還會有機會的。」
而聽在小產者的耳中,可能會是種不被理解的感受與壓力:
「怎麼可能不難過,
我已經很努力了,以後也不一定會有機會呀,
誰又能保證呢…」
再例如:
親友心中的想法是…「看你如此沮喪,希望提醒你生命中還有其他珍貴的事物,能讓你打起精神。」
講出口的話可能是…「看開一點,幸好你還有生一胎老大,這樣以後不用照顧兩個也不會太累呀!」
而聽在小產者的耳中,則可能有再一次受傷的感受:
「每個寶寶都是獨一無二的,
沒有誰可以被取代,雖然有生老大,
但你又怎能體會流產的悲傷呢…」
其實,大部份的問候是源自於愛與善意的;然而還處於傷痛中的我們,有時候較難客觀地接收與詮釋他人所傳達的關懷。(延伸閱讀:「這件事情怎麼會發生?我該怎麼辦?」—關於小產,讓我們一起走過這些身心調適歷程。)
如同平時洗澡時,完整的皮膚碰水是毫無困難的;突然有一天跌倒破皮了,傷口無論接觸到冷水、溫水、熱水,感受都與平日不同--特別的敏感與刺痛;並且,每個人對於疼痛的感受及詮釋都不會一樣。
然而,這一陣一陣難受抑鬱的情緒,其實並不是我們的常態。可以這麼比喻:我們是被飄來的烏雲暫時遮擋住清明的意識,因此讓我們往外看的視野改變了;也許當有一天烏雲消散之時,我們才會漸漸看清所在之處,並漸漸明瞭到,原來經歷的這個過程是常見的、我們不是孤單的。
因此,請不要苛責或厭惡自己,請給自己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去慢慢走這一段路。
寬容地對待自己,接受自己需要去經歷這些。
還笑不出來的時候,對自己好一點,自私一點沒有關係的。
還需要很多眼淚陪伴的時候,就讓他自然地流下來。
不用著急,每個人需要的時間都不一樣的。
你可能也會想看…
「流產了,該怎麼面對?」—助產師指出流產、小產,也是懷孕後的一個準備方向。
媽媽寶寶專欄 | 「知道自己懷孕時,其實心情很複雜…」一封心理師寫給孕媽咪們的信
作者介紹
高嘉霙助產師。助產者是女性及家庭的好夥伴,嘉霙在助產生涯當中原本沒有太多與小產家庭接觸的機會;從2019到2022年,四年的期間她陸續經歷了五次的小產,讓她了解到實際經歷小產過程的女性可能有的感受、情緒、想法及其所帶來的意義。也是這樣的因緣,讓她發願結合個人、女性及助產者的特質,希望能入心療癒,傾聽與陪伴更多有類似經驗的女性及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