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泰瑞莎.皮特曼 (Teresa Pitman)
某天,我在機場等飛機時,看見一位父親手中抱著一個嬰兒,那孩子並沒有哇哇大哭,只是心情不佳、有些煩悶。那名父親輕拍孩子的背,在坐著休息的疲憊旅客之間來回走動,此景不禁令我會心一笑,但隨後,我很錯愕地看著ㄧ位年紀稍長的婦女起身走到那名父親面前站定,她用大到所有人都聽得見的音量,嚴厲責備那名父親是在「寵溺孩子」,告訴他如果繼續把孩子抱在懷中安撫,孩子就會「一輩子完蛋」。(延伸閱讀:初生12月│專業小兒科醫師建議,幫助爸媽安心應對每個階段)
她的想法簡直是大錯特錯。
回應嬰兒的哭鬧原來會讓嬰兒更少哭鬧
回應嬰兒的哭鬧對嬰兒許多方面的發展都很重要,其中一個重要性就是,這將會減少他們長大後哭鬧的次數。1972 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席爾薇雅.貝爾 (Silvia Bell) 和瑪莉.安斯沃斯 (Mary Ainsworth) 發現,比起較慢回應或是偶爾會忽視嬰兒哭鬧的母親,在產後前幾個月會迅速回應嬰兒哭鬧的母親,他們的孩子到了一歲時,哭鬧的頻率不高且時間不長。
有許多近期研究顯示,回應嬰兒的哭鬧能預防他們在日後產生心理健康的問題或是用負面的方式去回應壓力。梅根.岡納 (Megan Gunnar) 等人發現,他們藉由給嬰兒一條帶有甜味且會誘使嬰兒吸吮的布,來測量嬰兒生理系統中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的數量。他們因此有辦法弄清楚,在哪些特定情形下會引發嬰兒的壓力,而其壓力的程度又是如何。
岡納在一場2009 年的簡報中,說明壓力荷爾蒙系統在孩子出生後的前三到四個月很容易引起反應,嬰兒很容易因為許多大人認為不怎麼樣的事情被引發壓力,好比離開母親身邊、洗澡、換尿布或肚子餓。這些日常事件會使嬰兒體內的皮質醇數量激升,但當嬰兒的照顧者藉由安撫嬰兒來回應他們的哭鬧及其他嬰兒傳遞的訊號時,皮質醇的數量就會回到正常值。岡納補充說明,這種能即時覺察並回應的關懷照護對於整個幼兒期極為重要,因為這樣皮質醇才能維持在正常的數量。(延伸閱讀:「聽到嬰兒爆哭心好慌!」—當你越能辨識寶寶的哭,越能形成正向的互動循環。)
早年的生活經歷會影響到日後身體健康的狀況,降低早期毒性壓力是預防成人疾病的關鍵。(Shonkoff, 2016)而皮質醇的數量很重要,因為持續增加的皮質醇會影響嬰兒腦部發育的方式、日後回應壓力的方式、以及其免疫系統、肥胖風險以及其他方面的發展,這並非小事。
我們雖不完美,但只要陪伴就很足夠了
好消息是,我們無須當「完美」母親才能保護孩子免受壓力之苦,這是我親身學到的。我的大兒子在出生後的前幾週都很好相處,他喝母乳的頻率相當高,但大多時候會在喝奶的間隔時間睡覺,那時我以為自己是位優秀的母親。
但是,這個蜜月期在孩子兩週大的時候就結束了。我常常很難取悅兒子,他哭鬧的頻率比我預期中還高,而且整晚會斷斷續續地想喝母奶。我想盡各種能夠安撫他的方法並一一嘗試,雖然他有時會安靜下來,但我經常琢磨不透他真正的想法。
我仍記得當時坐著的我把兒子抱在懷中,他的頭枕在我的肩上,他的雙眼緊閉,整張小臉因為聲嘶力竭的哭鬧而漲得通紅,我對他說:「我不知道該怎麼幫你,但是媽媽在這裡。」,這似乎是我當時唯一可以做的事情。而今,已有四個孩子及九個孫子的我明白了那句話的真理,大人有時可以安撫哭鬧的嬰兒,有時卻無法。但研究顯示,只要陪在孩子身邊就會有天壤之別,對嬰兒來說,在鍾愛母親的懷中哭鬧跟在嬰兒床內獨自哭鬧是完全不同的體驗。(延伸閱讀:0歲~1歲:只需要給他最溫暖的擁抱。)
對孩子來說就是天壤之別。”
嬰兒哭鬧是一種跨文化的普遍現象
嬰兒哭鬧是一種普遍現象,哭鬧似乎帶有某種目的,當然不僅僅是要把父母逼瘋而已,而確實其來有自,因為母乳哺育的需求就是其中一個。榮.巴爾 (Ron Barr) 博士是研究疝痛及嬰兒哭鬧多年的加拿大籍醫師,他看過的嬰兒來自世界各地,不只是來自北美及歐洲,因此,他有辦法談論不同文化的哭鬧情形。他發現世界各地的嬰兒都有一模一樣的情形,他們在出生後的前一兩週並不常哭鬧,但會在接續幾週不斷增加哭鬧的次數,兩個月左右是哭鬧的高峰期,之後又會逐漸減少哭鬧的次數。
巴爾還發現,在所有社會文化中,都有哭鬧次數高於平均值(有時甚至高出許多)的嬰兒,他們被稱作「疝痛」(colicky)。巴爾表示,這些嬰兒並沒有健康上的問題,他們只是「持續哭鬧」的極端表現。
*註: colic,這個字源於古希臘語 Kolikos,意思是腸子。中文把它翻譯爲疝痛或者腸絞痛,也有人稱之爲肚風。一般「疝痛」(colic) 症狀自兩周大的嬰兒身上開始出現,到他們四個月以後,絕大部分會自動痊愈。(延伸閱讀: 寶寶別再哭了!如何應對嬰兒不明所以的大哭?)
哭鬧能夠帶來的好處
巴爾的研究及其他研究都提出了幾個哭鬧可能帶來的益處:
1.確保母乳產量
在把母乳哺育視為規範的傳統文化中,母親經常會藉由提供母乳來回應嬰兒的哭鬧,嬰兒通常每小時會喝三到四次奶。如巴爾博士所述,在那些文化中,嬰兒會自己掌控進食的過程;而在我們的文化中,掌控的人經常是父母。(延伸閱讀:「我有奶量不足的問題嗎?」—讓泌乳顧告訴妳奶量的秘密以及追奶小訣竅。)
嬰兒出生後的前幾週和前幾個月經常哭鬧,
是為了確保他們有喝到大量的母乳,
也能確立母乳產量,
那麼在未來的幾個月
寶寶就持續會有足量的母乳。
2.確保嬰兒的安全
此外,在那些傳統文化中,父母會在嬰兒哭鬧時把他們抱起來,緊鄰自己身邊,這能保護嬰兒免受掠食者及其他危險的傷害。不在父母懷中或是身邊沒有成人的嬰兒會處在危險之中。
因此,頻繁的哭鬧可以確保孩子仍處在安全的狀態。
我們的孩子並不太有受到野生動物危害或是暴露在自然環境中的風險,但他們自己並不知道,如同巴爾博士所提到的:「分離會使孩子哭鬧,而保持接觸經常能停止哭鬧。」。
3.確保母體抑制排卵
當母親藉由餵母乳來回應嬰兒的哭鬧時,嬰兒得到的益處不是只有母乳而已。乳房頻繁的餵哺會刺激製造母乳的荷爾蒙,也就是催乳激素的產量,也會抑制排卵,減少母親再次懷孕的機率。夜間餵哺是催乳激素的高峰期,我們都知道,母乳哺育的頻率似乎對停止排卵較有影響,而非每次餵哺的時間間隔。換句話說,
就抑制繁殖力來說,
嬰兒一個晚上短時間內喝母乳五次,
會比一個晚上長時間
喝母乳兩次來得更有效果。
以生物層面來說,夜間頻繁的忙亂及哺餵能帶來兩個好處,一是嬰兒正在喝的母乳不會因為意外的懷孕而縮減,二是母親較不會在月經期間因為鐵質流失而貧血。
回應嬰兒的哭鬧是大腦內建功能
當父母沒有覺得沮喪或生氣時,哭鬧能使他們萌生照顧和養育孩子的情緒,也會強化親子之間的連結,畢竟新生兒的哭鬧總是那麼令父母揪心。產後的前幾週是讓親子相互熟悉、瞭解的時刻,父母也能知道什麼東西可以安撫孩子並讓他們感覺比較自在,頻繁的哭鬧能給父母許多練習甚至是得到成就感的機會!
若回應嬰兒的哭鬧真有那麼重要的話,我們會假設這應該是母親腦中的「內建功能」呀!而事實正是如此。耶魯大學的加拿大籍教授詹姆士.史旺 (James Swain) 博士一直有在研究母親回應嬰兒哭鬧的腦成像。
他表示:「嬰兒的哭鬧聲會啟動母親腦中的迴路,這就跟強迫症患者腦中迴路過於活躍的情形很相似。」他也說:「這也會影響腦中負責刺激我們、幫助我們評估環境以及安撫我們情緒的區域。」
只要我們想一想嬰兒的需求,就可以明白這種腦部活動是完全說得通的。當孩子在哭鬧時,孩子會希望有人能因此積極給予回應、時不時確認一切是否安好,並在安撫他們的時候保持冷靜。
父母照顧嬰兒的經驗會影響腦袋回應嬰兒哭鬧的方式
母乳哺育也會影響腦部回應的方式。2011 年,史旺及其他研究員讓只餵母乳的母親一邊聆聽兩到四週大的孩子哭鬧,一邊進行核磁共振掃描,另一個實驗對照組則是只餵配方奶的母親。他們比較兩組核磁共振掃描的結果,發現平均而言,只餵母乳的母親腦中與教養行為有關聯的區域有較多的活動,於產後四個月再次見到她們時,她們也比較常展現出對孩子情緒的覺察。
史旺原先的研究還比較了自然產以及選擇剖腹產的母親,當第一組掃描完成時,嬰兒都只介於兩到四週大之間,史旺發現,自然產的母親很明顯比較會注意到孩子正在哭鬧,雖然參與該研究的母親都沒有得到臨床憂鬱症,但對嬰兒哭鬧較不敏感的母親卻展現出較多憂鬱症的症狀。
史旺接著補充說明:「這並不表示選擇剖腹產的母親就是不合格的母親。我們在嬰兒約四個月大的時候,重新做了一次腦部掃描,發現到那時的差異已經不太大了,那些擁抱和照顧嬰兒以及與他們互動的時間已經補償了不同生產方式所造成的差異。」
史旺的研究成果是以過往針對成人腦部回應嬰兒哭鬧的研究為根據。2003 年,瑞士研究員賽飛茲 (Seifritz) 發現,比起沒有孩子的男性,女性(無論是否有孩子)的腦部會對嬰兒的笑聲及哭鬧更有反應,但有兒女的父母會對嬰兒的哭鬧產生更激烈的反應,這佐證了史旺所觀察到的情形,父母照顧嬰兒的經驗會改變其腦袋回應嬰兒哭鬧的方式。既然嬰兒的哭鬧應該要幫助親子之間產生連結,為什麼還會跟虐待有關聯?大家都知道,大部分毆打或搖晃嬰兒的案例都跟哭鬧有關係。
為什麼現在的父母認為嬰兒哭鬧是個難題呢?
第一個原因是經常會有人警告父母,當嬰兒哭鬧時,不要採用長輩的做法去安撫他們。巴爾等人的研究顯示,若父母在抱孩子時有親密接觸(盡可能有肌膚接觸)、睡在他們身旁、很常餵他們,以及在他們哭鬧時迅速給予回應,嬰兒哭鬧的次數就會足足少上一半。但在西方社會中,大多數父母聽到的卻是,這些安撫的行為會「寵壞」孩子,或是這樣孩子會喜歡「控制他人」,因此,嬰兒哭鬧的次數越來越多,父母也越來越灰心喪志。
第二個原因是當許多父母被嬰兒的哭鬧弄得精疲力竭時,身邊並沒有人能夠幫忙。他們的腦袋可能會說:「回應寶寶」,但身體卻會說:「睡覺,要睡覺!」。這時,如果有祖母、伴侶、產後陪產員或是其他能提供支援的人在旁,情況就會大有不同,母親可以稍微喘口氣,同時也能讓寶寶放心知道有人會在他們身邊,給他們擁抱並確保他們的安全。
我們要鼓勵母親在
回應嬰兒時聽從自己的心聲,
因為最新的研究證實,
這是保護嬰兒
不受壓力有害影響的最佳方式。
好吧,原來「把嬰兒抱起來安撫」的訊息其實是來自我們的腦部而非內心,但我們會感覺這種感受來自於我們的內心。
你可能也會想看…
Podcast|「我是不是一個糟糕的媽媽?」—產後憂鬱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作者介紹
泰瑞莎.皮特曼 (Teresa Pitman)定居在加拿大,有四個孩子及九個孫子,幫助許多母親處理生產及母乳方面的問題長達 35 年以上的時間。她是著作甚豐的作家,也是受人歡迎的講師,受到所有她幫助過的人的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