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莫娜.迪拉胡克博士(美國臨床心理師)
譯/彤勳
小時候我總是迫不及待奶奶來和我們一起過暑假。我們會坐在庭院裡聊天、歡笑還有遊戲著,常常一待就是好幾個小時。有她在身邊,我覺得我什麼都不怕 ; 她充滿愛的陪伴總能讓我心靈裡的風暴獲得平復,即使是多年後的現在,光是想到她就能讓我心靈平靜,臉上不自覺地揚起笑容。如今回想起來,這是因為奶奶的陪伴幫助我體會何謂情緒管理,也就是所謂身心平靜的能力。
而情緒管理則是心理健康的跳板,協助孩子學會情緒管理的能力能幫助他們發展終身受用的心理韌性。
主要照顧者能幫助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仔細觀察孩子的情感需求
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發展情緒管理的能力呢?首先,我們要仔細觀察每個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的情緒管理仰賴著被順應照顧的經驗,也就是能讓孩子經常感到親密及互動的關係。(延伸閱讀:哺乳應該間隔多久呢?研究指出「順應餵養」有助媽媽充足泌乳)
我們發現,當幼兒跟他人有良好關係並學會使用跳板(情緒管理能力)的話,就會有下列的表現:
- 孩子能夠很自在地與他人互動。
- 孩子能夠向發出大人尋求支援或幫助的訊號。
- 孩子會藉由和主要照顧者的緊密關係來讓自己從沮喪中平復心情。
孩子沮喪時,會向你求助嗎?
嬰幼兒是在照顧者的協助下學習情緒管理,直到有一天他們學會安撫自己。這項能力稱做「自我調節」。溫暖而慈愛的緊密關係能讓孩子從壓力中復原,所以若孩子對求助於人感到難以啟齒的話,我們得想想是什麼原因。
或者孩子總是得靠自己平復壞情緒?
測試與界限
有時候我們實在很難拿捏此時要不要安撫孩子?還是要設好界線,並忽略他的情緒暴走?好比說學步期幼兒喜歡享受自主權,同時他們會嘗試新的行為來試探父母的界線。他會生氣地把一杯牛奶丟在地上,然後看媽媽怎麼反應 ; 或是,他會大吼「那是我的!」,然後從同伴手中搶回他的玩具,這些行為都在試探他們權力的界線。這些都是常見、可預料的幼兒行為,在溫暖與關愛的關係中,我們可以耐心地用合理的界線來引導他們。(延伸閱讀:找出「堅定步調」,輕鬆面對幼兒叛逆期)
如何協助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叛逆、難搞的孩子,反而更需要我們留意並給予安慰
然而當孩子正處於童年叛逆期時,原本合乎常理的教養方式可能變得捉襟見肘。這時候,我們需要去深究孩子情緒執拗背後的原因。孩子的叛逆行為有一個常見卻往往被輕忽的原因 – 他無法維持身心靈的平靜;換句話說,他在情緒管理上有障礙。(延伸閱讀:小孩生氣怎麼辦?10招教孩子管理生氣的情緒)
有些孩子天生就很難保持心平氣和的狀態,這些孩子常被形容為愛哭鬧、難搞或乖逆。即便如此,我們反而需要留意這些孩子的負面情緒,同時更主動的給予安慰。諷刺的是,這些孩子通常都是學校老師最嚴厲管教的對象。(延伸閱讀:「我要穿綠色的!」-談幼兒不合理的情緒)
當孩子每天都經歷情緒風暴卻無法讓自己的心情平復,那可能是他還沒學會使用跳板(情緒管理能力)的警訊。
協助孩子建立情緒管理能力的3個方法:
- 在嬰兒到幼兒這段時期,讓孩子擁有關愛且溫暖的照顧者,他們要能察覺孩子的情緒反應並以憐憫和同理心來回應。
- 成為幫助孩子將經驗轉化成洞察力的大人。對嬰幼兒來說,這主要是非語言的經驗;對於大一點的孩子來說,這包含幫助他們將感受描述出來。蒂娜‧布萊森與丹尼爾‧席格稱這個技巧為「為情緒命名,情緒就會得到安撫(name it to tame it)」。
編註:將經驗轉化成洞察力的意思,對嬰幼兒來說,非語言的經驗來自於被理解跟回應,比方說肚子餓哭了之後,媽媽回應孩子肚子餓的感覺,並給予食物,孩子在過程中逐漸認識自己這樣的感覺叫做「肚子餓」,並且逐漸知道進食就可以解除這個不舒服的感覺。而對於大一點的孩子來說,複雜痛苦的感受被命名這件事本身,就能讓孩子知道自己怎麼了,原來自己這種痛苦或不舒服的感覺叫做失望、嫉妒、失落…等等。
- 讓孩子了解,不管是正面或負面情緒,會經歷各種情緒是很自然也沒有對錯的事情。當我們用關愛陪伴他們度過情緒風暴,他們將學會接納自己的情緒,進而發展出「自我疼惜(Self-Compassion)」的能力。
最後,當我們「察覺」孩子難過的情緒時,請別急著貼上「挑釁行為」或「過度需索」的標籤,我們該幫助孩子學會利用關係的跳板來培養情緒韌性,這也是他們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礎。
你可能還會想看…
爸媽必修課:處理孩子的情緒失控,把握「一個心法、五個步驟」!
「如何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掌握8個重點,培養孩子的心理韌性。
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10個和平育兒不處罰的小訣竅
作者介紹
莫娜.迪拉胡克博士是一名與兒童及家庭工作經驗三十餘年的臨床心理師。他也是Profectum基金會(一個致力於支持自閉症兒童、青少年及成人的組織)的資深教職會員。他同時也是洛杉磯心理衛生部門的講師。他是美國心理學協會的成員,作為一名反思實踐講師,他在加州嬰幼兒心理健康領域受到高度的認可。他也經常為家長、組織機構、學校和公部門提供演講、訓練及諮詢。莫娜.迪拉胡克博士的職涯致力於推廣為發展、行為、情緒和學習差異的孩子,提供同理性、關係取向式,以及神經發展觀點的治療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