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明榮 諮商心理師
社會強大的關注成為壓力,讓家長繃緊神經,開始出現各種擔憂,
不只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也有受到這樣的對待?不會不安全?
而類似讓孩子受到傷害的事件在電視上頻頻報導,
也可能讓人感覺到氣憤、不捨、無奈、擔憂…
在我的生活中也出現過類似的經驗,記得有一次我們家中弟弟從幼稚園回家後,開始不段鬧情緒又哭又打姊姊,大人們以為最近弟弟生活安排太過緊湊,失去充足睡眠,才會有反常的反應,但幾天觀察後發現子在打鬧的之餘,也開始會說一些過去未曾聽過的髒話,引起了我們的注意,這讓我們好奇在學校時老師跟孩子究竟經歷了什麼?發現不對勁時我們又可以怎麼做?(延伸閱讀:「只是想讓小朋友乖一點。」—當我們盲目要求對權威順從,被犧牲的很可能就是孩子(上))
Step 1 讓自己從媒體的世界回到真實的世界—「停」
心裡唸著「莫急、莫慌、莫害怕」,不論是孩子回家後情緒行為反應異常,或是家長受到媒體影響產生擔心害怕時,請停止外界所有的刺激源,不重複責怪孩子行為異常,或執著與孩子反覆討論求證。
關上電腦和手機,把媽媽群組隱藏起來,
先接受此時的孩子與自己
是如此需要安全感及心理支持。
主動走上前去抱抱彼此,實際感受理解雙方都安好,回到真實的世界,再一步步抽絲剝繭找到孩子反常的原因,才能給予適當的應映策略。
例如:我們家孩子的口出惡言,第一時間,沒反應過來就直接告訴孩子:罵髒話會讓大人難過,孩子立刻在我們面前哭泣。過幾天後慢慢在說故事時引導出孩子表達,弟弟才說出:「是老師說的啊!」這才讓大人恍然大悟原來這些話出自老師,進而與老師溝通。
Step2 照顧孩子之前,請先照顧好自己!—「顧」
當孩子有行為異樣時,讓自己喘口氣,照顧自己,停止處在焦慮擔心與憤怒的生存反應模式:「戰、逃、僵住」(fight、flight and freezed),才能成為有力量的大人,提供孩子支持。觀察到自己無法安妥自身時,也沒有關係,請向家人、好友求助,真誠體察自己的需求。
照顧者自己穩定,
才有辦法有能力客觀的關注孩子,
提供孩子支持及
跟其中需要改變的角色溝通。
Step 3 提供孩子情緒不穩定時的安全避難所—「安」
當孩子行為或情緒狀況突然改變時,可以讓孩子離開該環境在家裏休息觀察,看看是否狀況有所改善。
孩子通常得到良好的休息
及減低壓力環境刺激的雙重影響下,
通常會回覆到正常的情緒行為表現,
能夠客觀陳述事情過程。
若離開壓力源獲得改善,家長們也能理解孩子不適合這樣的環境,可以明確進行調整。例如:我們在與老師溝通孩子說髒話的狀態後,老師不承認事實,孩子對於進班產生巨大情緒反應,在該學期末,我們增加了出遊的機會,多給孩子請假,下學期轉學,但還是讓孩子與同學保持課外的交流互動。
Step 4 從孩子的視角出發減少依附關係傷害—「減」
「很多時候傷害孩子的人,是他最愛的大人。」可能是親近的家人或是學校的老師,當第一時間發生這些讓孩子受傷的事,請減少在孩子面前責備、黑化這些壞人,這麼做能幫助孩子減少過度認知的運轉,達到有品質的休息。
「講道理」不會幫助一個經歷創傷的人
在創傷復原的歷程中走得更順利,
因為腦的上迴路(認知思考/講道理)
與下迴路(情緒/感受)是不同的。
講很多得道理反而容易增加壓力,無助改善情緒與感受。(延伸閱讀:「不是因為你很糟,只是小時候的你受了傷。」正視隱形的情緒虐待,跟自己的童年和解。)
如果可以,少說,多做。擁抱孩子帶來安全的感受,增加陪伴與穩定的語言以發展穩定的依附關係,開始孩子情緒回歸的歷程。即使這些壞大人在孩子心中有些美好回憶,等情緒穩定,或長大之後能理解道理的年紀,再好好講道理討論,也不遲!
事情發生的當下,減傷是最好的禮物。
面對不穩定的孩子,誇張的社會事件,家長們辛苦了,這一切真的非常不容易。今晚,請好好抱抱你的孩子,貼近他的小臉,只要孩子睡著安穩的小臉常在,請給自己大大的肯定,這才是真實的生活世界,莫活不知所措的黑白不分社會中,感切這真實的生活,感謝自己與身邊支持您的每個夥伴,一起前行。
你可能還會想看…
「我的孩子被欺負了嗎?」 —面對可能的排擠或霸凌,家長如何觀察與陪伴?(上)
「你再打你妹妹,就等著被打屁股。」—研究結論告訴你,打小孩其實管教效果差而且影響深遠。
作者介紹
羅明榮諮商心理師,真誠活潑與溫柔的聆聽者,喜歡聽故事與旅行,現在嘗試分享。家人當保姆的關係陪伴10位孩子0-1X歲的成長,以志工身份服務於重症病童的協會,工作時透過遊戲治療與親子關係治療,在遊戲室陪伴過無數無助的小眼睛。謝謝孩子們願意接受我這位大阿姨,也謝謝家長們的信任,現在有個平台,練習讓經驗分享於閱讀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