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瑞貝卡・因斯(Rebecca Eanes)
-羅伯特·布雷爾
我最近花很多時間在思考關於快樂這回事。身為父母,我們常常思考怎麼讓孩子開心快樂,我也不例外,但在近幾個月,我開始思考我們的快樂如何影響我們的孩子。
這樣的想法,讓問了我今年7歲的兒子—「如果你一定得選擇一樣,你會想得到所有夢想中的玩具,還是快樂的父母?」他毫不猶豫地說:「我要快樂的父母,雖然得到所有玩具很棒,但更重要的是你和爸爸都很快樂。」我簡直不敢相信。我的寶貝居然寧願讓我快樂,而不是擁有所有玩具。我好奇地問他:「如果你感覺到我們不開心,會影響到你嗎?你會有什麼感覺?」(延伸閱讀:心理師媽咪系列|父母衝突下孩子的身心反應)
他說:「我感覺得到。會讓我感覺…」他把臉皺起來。顯然,感覺到父母不開心,會讓小孩感到不舒服。至少,我的小孩很討厭。但是我敢說大部分的小孩都會有同樣的反應,因為我認為父母的快樂對小孩的重要性,遠比我們想像來得更大。(延伸閱讀:感到緊繃、焦慮?爸媽必備且每天都能派上用場的五招正念法)
雖然在這個議題上,還沒有太多研究的支持,但我其實不需要其他學術論文來告訴我這件事很重要,因為我的兒子就這樣告訴我了。
自從和兒子談過這件事後,我就開始閱讀很多關於快樂的資料。很多文章都提到相同的事:吃得健康、運動、管理壓力、限制3C時間。(延伸閱讀:預防產後憂鬱!新手媽媽提升心理健康的10種方法)這些當然都是有用的建議,但我還想要知道更多資訊,於是我看了更多文章並整理相關資訊,而以下4種習慣,我相信可以協助我們成為更快樂的父母:
1.挑戰自己的負面思考模式
- 注意到你的思考模式
- 寫下你最常出現的負面想法
- 挑戰自己,問自己這些想法是不是真的,並提出一個更正面的想法來取代它
- 然後停止這些負面想法,用取代的正面思考方式來替換
這個方法在剛開始需要很大意志力,但會漸漸變得越來越容易。(延伸閱讀:療癒父母受傷的心:代代相傳的家庭暴力)
2.與身邊的人連結
我指的是真正的連結,而不只是共享一個空間。專家說要少看螢幕,我們照做了。但如果我們離開網路世界,卻沒有努力和我們所愛的人溝通和連結,又有甚麼意義呢?
很多時候,父母覺得自己為孩子付出了那麼多,孩子一定會跟我們很親近。然而這不一定正確,因為重點不是我們為孩子做了多少事情,而是我們和孩子相處時的品質好不好。(延伸閱讀:為什麼需要為孩子建立生活常規?父母可能不知道的7大好處)
3.活得完整
有時候我們忘記自己原本想成為的樣子。我們受到別人給我們的負面影響、讓他們為我們做決定,把權利交到別人手上。我認為這個問題在社群媒體持續的影響下日益嚴重。
好心的朋友、家人、網路上的陌生人,甚至專家都可能說服我們做出違反本意的事情。我們也可能過度拉扯自己好取悅別人,甚至犧牲我們深信的個人價值。我們甚至有可能偶爾會打亂自己的優先次序、偏離正道。
我認為違反自己的價值觀和信念是導致不快樂的原因。
幸福教練吉姆•史密斯(Jim Smith)說:「你或許可以享受愉悅感。但真正的幸福感與生命意義有關,如果你沒有持守信念,就很難得到幸福、維持幸福感。」我喜歡這個對完整(integrity)的定義:「完整、無分裂的狀態。」你要決定自己堅定持守的價值、堅定你的信念,不要容別人使你的信念分裂。
4.認真看待育兒,但不要過度苛責自己
我們容易對自己太嚴格,走錯一步或犯錯就自責不已。我們內心會不斷地自我批判,而外在社會的批評更是不會少!我遇過父母,只因為如廁訓練的意外、或是搭錯小孩的衣服,就開始歇斯底里,其實,我說的就是自己。
我必須明白,不是所有事情都是危機!許多我們當時覺得是嚴重的問題,最後才發現不過是育兒路上小小的絆腳石。不要誤會,教養小孩真的需要花費許多心力、需要我們展現最好的自己。我們也因為育兒而不斷調整自己,那些我們每天要做的事情,甚至讓我們體會到連自己都不知道我們需要的成長。但不要太緊繃了,你可以和孩子玩枕頭戰、為愚蠢的笑話開懷大笑,當事情沒那麼完美的時候,就一笑置之吧!如果你非要一切都完美順利才能享受和小孩相處,那你可能就會錯過他們所有的童年。
總而言之,給自己和小孩一點犯錯的空間吧!你們一起在學習和成長著,只要有愛和心懷感恩,就會有希望和快樂。(延伸閱讀:身為父母的我們犯錯時怎麼辦?讓我們跟孩子一起從錯誤中學習)
作者介紹
瑞貝卡・因斯(Rebecca Eanes)是一位暢銷書作家,Positive-parents.org的創始人、Positive Parenting: and Beyond的創始人、雜誌《Creative Child》和《Baby birth》的特約編輯。她定期為《Motherly》雜誌撰稿,並在《Psychology Today》、《Mind Body Green》、《Maria Shriver》、《哥特曼研究所部落格》、《Boston Parents Paper》、《bright》等雜誌上發表文章。 瑞貝卡認為自己是個信使,而不是專家。她以一位母親的視角,書寫父母與父母之間的對話,並致使教養典範產生了從傳統教養至正向教養的移轉。她樂於與讀者分享她的旅程,並鼓勵家庭選擇快樂和愛。在過去的8年裡,她獨立研究和學習正向教養,並努力與她的孩子繼續學習和成長。好好愛,好好生活。 她同時是兩位男孩的母親,並為此心懷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