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邱盈潔諮商心理師
當下的感受又是什麼呢?
每個人給予和接受讚美的態度,都呼應著自我形象與自信程度。
讚美別人時,需要暫時將注意力移向別人,讓他人成為主角,反之被稱讚時則是要將眼光轉向自己。內在價值足夠的人,不只能夠享受目光,也樂於分享關心。
「勝不驕,敗不餒」、「滿招損,謙受益」…這些常見的文句道出普世對謙讓信念的追求,導致多數人會習慣在別人給出肯定時,首要反應是「婉拒」對方的善意,類似的對話時常出現:
A:「你做的菜好好吃喔!」
B:「還好啦,我只是放比較多調味料而已,你上次做的也很厲害…」
或者是,
甲:「你好會跟小孩玩喔,他們都喜歡跟你在一起。」
乙:「是嗎?我沒有你說的這麼好,我只是跟他們玩玩具而已,你才更會玩呢!」
起手式幾乎是「沒有、不是、還好、是嗎、不知道…」,接著將注意力轉移到對方身上,假若你認為這是溝通技巧或是符合謙讓的美德,那麼曾留意過當下流轉在心頭的感覺是什麼嗎?
「待人謙讓」是歷久的理念,信奉傳統卻未加檢視其作用在身上的樣態時,我們便容易將內在的挫折包裝成與道德規範吻合的模樣,避免產生讓他人失望的可能性。
當外在肯定變成內在的標準
所謂的挫折,可能是將外在的肯定
移植成一套對己身的標準與要求。
人際連結的信任感斷裂或不穩固時,內心永遠預期著會受到進一步的否定與羞辱,導致善意的對話變調成被迫害的聲音,失去了挖掘「我真實的樣子」或「別人眼中的我」的機會。(延伸閱讀:成功心理學的「心開始」—比起天賦,心態才是成長的關鍵。)
但是孩子並沒有謙虛的概念,他們的成長正需要大量的冒險與挑戰,其中可能會與現實不停地衝撞,依靠不斷的嘗試以進一步從中學習判斷問題與因應困難的能力。隨著認知逐漸地發展,與系統互動的印象也會漸漸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不僅會發現與他者不同之處,也會對特地事情有主觀想法。
因著刺激的差異,每個孩童對讚美的反應是不太一樣的。有些會很在意表現能否獲得父母的肯定,或者獎賞內容是否公平。適切的讚許會提升信心,增加面對挑戰的能量,反之,未經過覺察地鼓勵他們遵循禮儀及配合照顧者心中規範的稱讚,則可能會變得過於依附他者角度的意見,失去自我感與忽略直覺感受。
當自主性發展窒礙難行時,會變得更加在意與他人的競爭。
比較並不是件好受的事,尤其是在文化裡提倡謙虛與禮讓的概念,更會形成對內在價值與需要的壓抑,強化了自我的負面意象,相信所做的一切都一文不值。(延伸閱讀:「這樣跟孩子聊天,越聊越聰明!」—想引發孩子的創造力,談話其實有訣竅!)
我是不是壞小孩?
朋友的小孩已經四歲多了,語言與邏輯能力非常了得,時常能夠將獨立事件串連出前因後果並且有條不紊地描繪內容。有一天他煞有其事的問媽媽:「我是不是壞小孩?」。講求正向教養的朋友非常震驚地追問產生想法的原因,只見四歲幼童無辜地說:「因為每次叔叔或是阿姨說我很乖時,你總是說『沒有,沒有,是你們對他太好啦!』,所以我就在想可能我是壞小孩,所以你才會說沒有。」。
幸好平時建立的親子關係與默契是健康且穩定的,所以朋友才有機會聽見小孩的提問,並趁此解釋:「很抱歉平常我那麼說讓你誤會,媽媽只是覺得有點不好意思,也不知道要怎麼回答,所以就跟說沒有沒有,但你是我的寶貝,無論有沒有做什麼或說什麼,我都愛你。」,聽完媽媽解釋的孩子立刻一臉正經地說:「喔,那下次又有人說我很不錯,你就說謝謝啊,也可以說你知道呀!」。是呀,小孩的回應很中性且自信,為什麼我們要先否決這些欣賞呢?(延伸閱讀:從小培養「樂觀」、「有自信」的特質就是給孩子最棒的禮物—專家指出人對自我的觀感從5歲就開始成形。)
事後朋友也回饋小孩的意見如同一根鐵槌敲醒了她,開始好奇為什麼小孩被稱讚會讓人感到窘迫且必須拒絕呢?這些跟以往的歷程有什麼關聯呢?
若你是位對讚美感到彆扭的家長,不曉得回顧你的成長過程,獲得他人真切的觀察與回應的經驗為何呢?
也許那些時刻都附帶著大人的期望,
或是為了滿足成人的需要而被敷衍著,
所以下意識認為被讚許並不因為真的欣賞你,
對於成為被關注的焦點時感到陌生。
於是,聽見讚美會引發羞愧、否認、質疑或害怕…等等複雜的感受。
我們都熟知童年如何被養育,成年組建家庭後,也會無意識地複製先前的照顧經驗到下一代。當別人稱讚孩子時,你的反應是否認或是逃避的話,或許你並沒有分清楚你們之間的差異,而他將體驗到「我的身上並不擁有好的、吸引人的特質」的概念,如同你的過去。
我們清楚小孩會使用各種作為獲得注意,即便是讓人摸不著頭緒的行為,都可能隱含溝通訊息。當被關注的機會減少了,長期影響可能會將被壓抑的部分以衝撞現實的方式,做出偏離家長期待的行為,年紀小時可能是像賴在原地哭鬧不肯離開,大一點是無故離家或以危險的行動表達意見,只因他們渴望擁有存在的空間。(延伸閱讀:幫助孩子贏得尊重及好人緣!—面對孩子的社交情境,爸媽可以掌握的3大原則)
我們期望孩子做的許多事情,
他們都可能藉由家長的示範有樣學樣,
因此當別人稱讚你的子女時,
不妨請對方多說一點他的觀察。
例如:「我聽見你說OO很乖,你能多說一點嗎?」、「好像你們剛剛在討論OO的手很巧,我很好奇你怎麼會這麼說呢?」、「我很喜歡你剛剛的描述,可以再說一次嗎?」,並且試著將這些留意轉化為更容易理解的語言說給他聽:「阿姨說你很乖,是因為她看見你在收拾垃圾,她知道你想幫忙。」、「叔叔發現你的作品裡的細節做得很仔細,所以猜你一定花了很多時間跟精神!」、「你說話好溫柔,真高興你注意到音量。」…。如果你始終能串連他人的友好與善意的關懷,小孩自然也會如法炮製。
讚美不是評斷與標籤,它是關係的交流與接收,
也是提供一個認識自己與擴充自信的捷徑,每一回都很值得被聽見。
你可能還會想看…
「過年過節,我們家都會…」—建立家庭儀式感,創造關於家的溫馨回憶。
「習慣被拒絕的孩子,長大也會否定自己」—剛剛好的管教,讓孩子長出自信和力量。
作者介紹
邱盈潔諮商心理師。曾任社工、輔導老師及學校心理師,目前為自由接案的諮商心理師。關注嬰幼兒心理發展與親職教養等相關議題,對於個人內在成長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