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孟? 諮商心理師
編|Leah
家庭對一些人而言可能是停泊的港口,
但大部分的人對家庭的感受是複雜的,
混雜快樂、痛苦、不安或壓力。
我們與人建立連結、發展親密感的能力,
受到生命早期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經驗影響,
形成不同的依附型態,也形塑我們對於
「這個世界是否安全、他人是否理解我、
我的痛苦與需要能否被傾聽與回應」的內在知覺。
安全依附關係中具備「安全避風港」的功能
根據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安全依附關係中具備「安全避風港」的功能。親子關係裡,當主要照顧者持續穩定地理解、回應孩子的情緒困擾或內在衝突,孩子將能發展出安全感,並逐漸學習到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因為孩子發現自己的情緒痛苦與困難能被聽見、看見、獲得妥善回應與照顧,他會相信當自己跌落時,是會被接住的,這讓孩子感到比較安全。依附理論中「安全堡壘」的概念則指支持孩子向外冒險、探索世界、進行各種嘗試。安全堡壘提供他穩定的支持。孩子透過主要爸媽的回饋來辨識環境中哪些安全、哪些不安全,當他被允許向外探險,從中逐漸發展出掌控感與自信,遇到挫折與挑戰時,主要照顧者的情緒同理與理解讓他獲得撫慰的經驗,孩子會願意繼續開啟下一次的冒險嘗試。(延伸閱讀:爸爸對小孩有多重要?在兒童依附關係裡爸爸是關鍵要角!)
涵容性(containment)的關係,是建立安全感的基礎
儘管,在真實的關係互動中,難免會經歷失望、爭執、誤解、裂痕、失去耐性,或主要照顧者不見得總能無隨時隨地、百分之百準確回應孩子的需要,但足夠安全的關係,讓孩子具備從挫折中恢復的內在復原力,他會感覺到關係的爭執與裂痕是可以修補的,彼此的誤會能夠溝通並獲得新的理解,短期的失望可以有機會修復。
涵容性(containment)的關係,會讓一個人知道:
「儘管關係可能經歷裂痕,但我們是有能力修復的,
儘管關係中的另一方有時讓我失望,
但大多時候我對他們是有信心的,
大部分時候他們是理解我的需要的,
我是被重視、被愛的,我不會被拋棄。」
這種具備支持性的環境(holding environment)為個體安全感的發展奠定重要基礎,讓人在生命的各種失落或痛苦中,相信復原與修補的可能。
辛苦的是,有些人長期經歷不安全、不穩定的依附關係。
在不安全的依附關係中,他的喜怒哀樂與各種情緒經驗經常無法被正確理解,甚至受到長期誤解、忽視、虐待,他的苦惱沒有被傾聽。
他在關係互動中反覆經驗到:我是不重要的,我的喜怒哀樂是不被聆聽的、我的痛苦沒人理解,我的感覺或需求不重要、不被在乎,我是被拋棄的、沒有價值的。
這些孩子在一次又一次令他失望的互動裡,不斷被「漏接」,時間一久,他會形成根深柢固的感覺,認為自己無論感覺快樂、悲傷或痛苦,都不被重視。他可能會發展出失調的情緒調節策略,例如:冷漠退縮、壓抑否認情緒感受、忽視或淡化需求、不接觸自己或他人的情緒,也可能害怕被遺棄,以過度反應、問題行為展現情緒痛苦。這些早期與主要照顧者的依附經驗,會影響孩子對他人、對世界的信任。(延伸閱讀:孩子很黏人怎麼辦?專家示範如何信心應對)
依附型態的測量主要是根據「焦慮」與「迴避」兩個向度。
成人依附型態(adult attachment styles)分為四種:安全依附型(低迴避/低焦慮)、排除或迴避依附型(高迴避/低焦慮)、焦慮依附型(低迴避/高焦慮)、害怕或矛盾依附(高迴避/高焦慮)。
依附型態的測量主要是根據「焦慮」與「迴避」兩個向度。對依附關係中焦慮的表現,是指一個人擔憂或在意重要他人的可獲得性,換言之,是指當我們感到脆弱與痛苦時,重要他人是否會注意或回應我們。
對依附關係的迴避,是指一個人對親密關係的需求與承諾是否舒適自在的程度。高度迴避親密關係的人,較傾向迴避自己與他人的情感與需求、較認為他人不見得可靠、有需要時他人不見得會出現,從而減低對他人的期待、避免投入情感與期待。
下篇文章中,列舉了4種常見的依附關係的型態,
這些型態將會影響我們在親密關係中如何自處跟與他人相處。
你可能還會想看…
「怎麼幫孩子建立安全的依附型態呢?」—從了解依附關係的意涵與類型開始! (下)
「爸媽與孩子保持連結到底有多重要?」—親子依附關係會深深影響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作者介紹
江孟?,現職諮商心理師,服務於點心語心理諮商所。喜歡植物、芳香療法與巴赫花精,目前進行跨領域工作。關注癌症、安寧療護與臨終議題,持續思考女性經前不悅困擾反映出的身心靈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