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郁倢 諮商心理師
還沒進門我在家中就聽到兒子的哭喊聲和先生怒斥兒子
「不要哭!哭什麼!得寸進尺!」,
我急忙出去問怎麼了,兒子看到我就哭喊要抱,
先生又吼:「不要求救!不要理他!不是要去公園!你自己去!」,
然後就把小孩一直往外推、作勢要把門關上。
我很無奈看著這齣不知道在演什麼,也提高音量對先生喊:「你冷靜一點可以嗎?這樣很危險,我來處理可以嗎?」 先生憤怒地往家裡走,一邊還在罵:「就是你這樣寵!不想管你們了!」
後來等兒子冷靜一點才慢慢說因為他一直吵要去公園,平常下課都可以去,但是今天天氣不好被爸爸拒絕,他又哭又鬧,父子才上演了這齣。事後我也問了先生為什麼要這麼生氣,就讓他哭一下,堅持一句「今天沒辦法」不就好了嗎?(延伸閱讀:「我跟孩子說不行他都當耳邊風耶!?」—怎麼透過正向引導讓叛逆小孩跟你合作?)
先生的回應讓我很意外,他說「如果讓他覺得可以對爸媽這樣哭鬧,以後事事都會這樣鬧,不達目的不罷休,不管教的話就會無法無天,以後作奸犯科,所以要讓他知道不能這樣。」
我一方面被他這樣荒謬滑坡的想法逗笑了,一方面則認真在思考「父權遺毒」的問題,這種「朕不給,你不能搶」的想法,竟然不是只存在電影中。
「父權對這一代父母的影響」
小孩出生後這幾年我看到先生很努力抵抗從小根深蒂固的父權印象,像是從地底的「傳統父親端」努力往上爬,抵抗「忙碌、冷漠、威嚴、教條、權威、攻擊」等等刻板印象,維持自己跟孩子關係中的平等與開放,
但是當親子之間發生衝突或承受不住孩子的情緒,
就立刻掉回「傳統父親」的深淵。
許多這一代的爸爸有類似的困難,他們知道上一代的權威打罵管教對小孩並不好,可是面對到孩子毫無理性的情緒狀態,他們的成長經驗中又只學到一個辦法,就是用更嚴厲的態度和攻擊,讓小孩和環境都重新回到受控的狀態。
憤怒是男性最能夠展現的負面情緒,但憤怒像土石流一樣,裡面夾帶著許多複雜的情緒和感受:在面對孩子憤怒拒絕時很受傷、在安撫不下孩子的情緒時感到挫折無助、在無法滿足孩子的需要時很慌張,
這些脆弱的情緒無法壓抑,
又無法被承認時,就被包裝在憤怒之中一起發洩出來,
順帶讓環境中的其他情緒因為害怕而噤聲。
面對先生的憤怒跟攻擊,我們也會受傷
而相對於這些父親,這些家庭中的母親們則像我面對這樣的情況一樣感到又憤怒又無奈,抱怨著先生想幫忙管教孩子卻把事情越用越糟,同時,面對憤怒跟攻擊,也會害怕。(延伸閱讀:心理師媽咪系列|父母衝突下孩子的身心反應)
先生權威教養的問題反覆地發生,無論我怎麼用各種強調同理、用愛陪伴的教養文章反擊都沒有辦法勸阻,他對於一直被批評做錯了也很不耐煩,最後也總是會說「那你就自己教吧」,我又很生氣覺得「你做錯不改善,現在又都我的事嗎?」
直到某次又是類似的事情發生,我護著孩子要他冷靜,結果先生砲口變成對著我罵,我感覺到自己很激動,可是內在突然有一種自己好像從這個混亂中跳開了的感覺,接著我聽到自己說:「你一定要這樣講話嗎?我會很害怕,也會很受傷」(延伸閱讀:媽媽寶寶專欄 | 「從伴侶變成新手爸媽,那些難以言說的心情。」—爸爸篇)
先生安靜了下來,沒有回應什麼,我們就各自到不同空間恢復情緒,我一邊莫名流淚一邊意識到,在父權文化影響的不是只有先生,我也從小看著忙碌而嚴厲的父親臉色長大,也經驗過許多威脅性、攻擊性的管教,
那句話不只是在問先生,
而是我自幼年以來存在心中對父親的疑問:
「生氣真的這麼重要嗎?比我傷心還重要嗎?」
我們沒有多討論這件事,但是在那之後,我感覺先生即使憤怒也好像更能夠在保護的位置面對家中的混亂,我也更有信心即使類似的情況再次發生,(延伸閱讀:「爸爸,你的存在好重要。」—獻給每一位認真又努力的父親(上))
父權文化的習性冷不防把我們拉往對立,
在關係中我們仍可以用愛提醒彼此不要掉進那樣的位置。
在許多故事中對於「父親的愛」的描述,都是透過冷漠嚴厲的縫隙中透露出的一點人性來呈現:「父親竟然哭了/笑了」,如此罕見,所以深刻。父權文化下的童年經驗與這類文本讓許多男性在成為「父親」後就一心要當正確、嚴肅的教條與功能執行者,
規則與功能確實重要,可是父親同時也是有各種感受與限制的人,會有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刻,也會有傷心難過的時刻。放下權力與全能的形象或許讓人焦慮,可是也會因此更自由,
當父親可以自由於自己的脆弱,
也才能夠接受這些情緒也存在於孩子身上。
讓孩子擁有這樣的經驗,是與執行規則同樣重要的事。
你可能也會想看…
心理師媽咪系列 | 為什麼老婆要抱怨又不討論怎麼解決問題?—新手爸爸求生須知
心理師媽咪系列 | 有時自己:聽寂寞說話,而後,有光。(上)
作者介紹
高郁倢諮商心理師,關注女性議題,尤其在幾年內從未婚女性轉變為人妻、孕婦、母親後。於過程深刻體會女性的成長是質變的,那些不能即刻跟上身分變化的困難,有現實的,也更是心理的。目前仍在調適,並試著於過程中持續感受與思考,期望經驗能轉為專業能量幫助更多轉換歷程中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