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福田智花
譯|黃詩婷
「對不起,我不是好媽媽。」—給那些因為親子教養書而感到痛苦的母親(上)
如果我告訴媽媽們:「接受孩子原有的樣子就好。」
妳拚了命地教育孩子是為了什麼?
她們經常會問我:「比如吃飯的時候,孩子吃得亂七八糟、非常骯髒的話,我也不能責罵他嗎?」「孩子看了好幾個小時的電視,這樣還是得放任他去嗎?」
孩子的教育就和先前敘述的一樣。如果妳自己在孩提時代,爸爸媽媽指導妳如何使用碗筷,然後妳能夠用得漂漂亮亮,而妳也覺得這樣很棒的話,那麼妳就可以「平常地」告知孩子:
「這樣的話會吃得更順利唷!」
「這樣會更舒服喔!」
這樣就夠了。(延伸閱讀:「教養專家真的都做得到書上寫的?」—放過自己吧,其實教養不必糾結於最理想方式。)
但是,如果對著孩子湧上一股憤怒,
覺得:「你一定得要學好這個才行!」那就是心理有所偏頗的訊息。
這樣一來就必須先找出隱藏在憤怒底層、
媽媽自己的「害怕」「悲傷」的原因。
「如果不教好這件事,孩子將來變成什麼樣的人,會讓妳覺得很害怕?」
「如果孩子不肯聽自己的話,那麼妳會覺得自己受到何種對待而感到悲傷?」請好好傾聽自己的心聲。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妳回答:
「如果孩子在學校的禮儀非常差,他可能會被朋友們嘲笑,太可怕了。」
「很可能會被婆婆當成笨蛋,說我是什麼連孩子的禮節都教不好的笨媳婦,這樣我會很難過。」
這樣妳應該可以明白,這是媽媽妳自己的恐懼,並不是孩子的問題,對吧?(延伸閱讀:「我很擔心如果自己犯了錯,會變成孩子的家庭創傷。」—當爸媽可以面對錯誤,往往會成就更好的關係。)
問題就在於媽媽自己抱持的負面情緒,會因為「必須要教好他!」而感受到怒氣,其實是媽媽自己心底深處的「好可怕」「好難過」⋯⋯也就是內心的舊傷,只要把這變成治療舊傷的機會就好。
「我是為了什麼,要這樣拚死的指導孩子?」
「我是為了誰而這麼做的?」
在妳詢問自己這些問題的時候,
就能夠發現隱藏在自己憤怒底下的真正的心情。
這樣教訓孩子的聲音、以及內心所期望的事也會有所改變。
摘文選自《對不起,我不是好媽媽:8個練習題,帶你走出育兒焦慮與罪惡感》
你可能也會想看…
「有時候,我真的很討厭這樣的自己。」—自我厭惡的根源其實來自童年的創傷?(下)
需要被療癒的童年創傷症候群—帶孩子前,先好好照顧你內心的孩子
作者介紹
自擔任精神科及小兒科的護理師時代起就已經是諮詢師,至今已十年,聆聽了許多媽媽的困擾。目前以東京、大阪、名古屋為中心,在日本全國舉辦育兒講座及育兒諮詢師培養講座。以「媽媽能夠成為孩子最強的幫手!」為口號,在全國推廣「每家每戶都有一位!媽媽就是孩子的諮詢師」講座。目的是希望將媽媽培育成能夠聆聽孩子及丈夫煩惱的人,成為家人的商量對象,同時也能夠治療自己心中的傷痛。她開設的學習自我諮商講座「7天內解除育兒煩躁!mama學習講座」,通常三個月前就報名額滿,還有人從國外或北海道、沖繩等地搭乘飛機或新幹線遠道而來,非常受歡迎。另一個「不聽話的孩子一瞬間露出笑臉!5天通訊講座」則受到超過4000位母親讚賞。許多感受到變化而開心的媽媽說:「才五天而已,我就不再感到煩躁了!」「我能夠打從心底覺得孩子可愛了呢!」「和孩子相視而笑的時間增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