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愛麗絲‧卡拉汗(Alice Callahan)博士
譯|傅雅群 諮商心理師
編|Leah
這個議題也相當棘手。在本篇客座文章中,
科學家暨作家愛麗絲‧卡拉汗(Alice Callahan, PhD)討論了
嬰兒睡眠習慣研究中的一些發現,以及這些發現
與她實際養育兩個小孩的經驗之間,有哪些矛盾之處。
在學習「尊重教養法」(Respectful parenting)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保持開放的心,才能更仔細地感覺到小孩、我們自己與關係之中的動力。身為父母,我們的反應大多出於直覺,不過如果參考一些有科學根據的觀點,也會很有幫助。「敏銳的觀察力」讓我們得以對小孩與他們的行為有所體察,科學研究也為我們提供了解釋、證明,有助於我們更相信自己的推斷。
“我的第一個小孩名叫希依,她是一個「瑜珈球寶寶」,如果你家也有一個瑜珈球寶寶,你就會知道我在說的是什麼。我們在她出生後第一、兩週就發現,上下搖晃可以平撫她的焦躁不安,讓她睡著,於是,我們便也很習慣以上下搖晃的動作來哄她入睡。在前幾個月裡,上下搖晃都能很順利地讓希依入睡。
但逐漸地,她需要越來越多的時間才會睡著,也越來越難把她放回床上,過程中她總會醒來。在夜裡,她醒來的頻率變高了,在午睡的時間也變得很難睡著。我試過其他的安撫方法,但事到如今,上下搖晃以外的其他方法似乎都只讓她更挫折難耐。”
原來她並非天生就是個瑜伽球寶寶,而是因為我們讓她習慣在上下搖晃中入睡,才變得非如此不可。
我終於不再上下搖晃希依了,在例行的洗澡、餵奶、看書、聽搖籃曲之後,讓她試著在自己的床上入睡。一開始,她相當抗拒,但很快地,她就讓我們看見她其實有能力自行入睡。不出幾天,她就找到了可以自己入睡的舒服方式,並睡得很好。
帶希依的經驗,讓我瞭解到,我們以前太低估她入睡的本能了,也許我們試著幫忙她睡覺,反而干擾了她本身的學習。如果我們再有一個小孩,也許可以試試看不同的作法,讓寶寶漸進式地學習入睡?(延伸閱讀:了解孩子的氣質,找到適合他的教養與睡眠方式 )
養育小孩是一段持續學習的歷程,在希依的嬰兒時期中,我對嬰兒睡眠有許多學習,四年之後,我的小兒子誕生了,先前的經驗讓這段過程更順利。
首先,我發現珍娜的「瑪德葛柏文章集」(Magda Gerber’s writing)網站與RIE親子教養法,這真是太棒了,它給了我簡單明瞭的架構,幫忙我更容易理解我的小孩,並讓我在養育的過程中能更冷靜、更有信心。當我開始重視寶寶自己全人的主體性,如實地觀察她、讓她引領一切,為她創造安全又可預期的生活規律,一切似乎都迎刃而解了。
再者,我開始閱讀上百篇關於嬰兒睡眠的研究(關於那些讓新手爸媽緊張的主題)。我相信科學可以回答育兒的一些問題,這些探索變成了我在部落格上的文章,最終,更造就了我的書《媽媽的科學法寶》(The Science of Mom)(2015年出版於約翰・哈普金斯大學新聞)。不經意地,我發現我從科學中學到的竟然和RIE親子教養法以及瑪德・葛柏幾十年前的觀察不謀而合。
1. 寶寶的睡眠,同時受到先天本能與後天養育所影響。
首先,我必須澄清,我並不認為寶寶的睡眠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或有一個可以讓每個小孩都好睡的特定公式。
事實上,天性,也就是寶寶
特定的基因組成,
對嬰兒夜間睡眠模式佔四分之一、
甚至高達一半的影響力。
睡覺對某些寶寶來說比較簡單,對另一些寶寶來說可能就真的很難,如果你的寶寶很難好好睡覺,這並不代表你做錯了什麼。
另一方面,後天養育──意即我們照顧寶寶的方式、跟我們創造的睡眠環境──也有很大的影響力。身為父母,這點很振奮人心,因為我們可以學習如何能幫寶寶增進睡眠品質。
其中一個影響寶寶睡眠模式的方法,關乎我們對嬰兒睡眠的態度與信念。一份以色列的研究調查了86名女性,分別在她們剛懷孕、小孩一個月、六個月和一歲時進行研究。這份研究同時蒐集了寶寶睡眠的資料,好讓科學家觀察父母養育方式與嬰兒睡眠模式之間的關聯。
這些媽媽們都相當關心寶寶、仔細地回應著小孩,但她們對於嬰兒睡眠的信念分別落在光譜上的不同位置。在懷孕初期,有些媽媽較傾向把兒童的行為解讀成有困擾的、需要大人的幫忙的,這些媽媽最終會也較為主動的採取一些方式來安撫寶寶入睡,而她們的寶寶則更常在夜裡醒來。
另一些懷孕的媽媽則相信寶寶有能力入睡,她們相信寶寶在入睡時不一定需要父母的幫忙,因此這些媽媽比較傾向讓寶寶自己安頓下來,這些寶寶也較少在半夜醒來。
一份後續的研究發現:
媽媽在小孩一歲時對睡眠的信念
將會持續影響小孩到四歲左右。
這些研究顯示,如果我們相信寶寶就算不用我們幫忙也能入睡,那麼這便越可能成真。我謹記著這件事情,所以在養育我的瑜伽球女兒和我兒子時,我對睡眠的信念大有不同。在兒子出生後,我打從一開始就相信他有能力入睡,這讓我體會到接下來的這些事情:
2. 寶寶知道如何睡覺,學習自行入睡是他們的自然發展之一。
新生兒需要大量的睡眠,他們在子宮裡也會睡覺。在離開子宮的頭一兩週裡,寶寶往往很容易在喝奶或依偎在我們懷中時睡著,或者他們可以盯著天花板的風扇看一會兒,就遁入夢鄉。
逐漸地,隨著他們更覺察周遭環境、也受到更多刺激,他們便會開始在睡覺或清醒之間掙扎不定。
這時父母的挑戰便是
去支持寶寶度過這個自然的發展歷程,
並讓他們繼續練習、
熟悉他們的入睡能力。
在2015發表的一篇研究表示,他們觀察了101個倫敦寶寶,分別在他們五週大和三個月大時晚上錄影睡眠過程。所有寶寶都會在夜裡醒來,然而,不論是在五周或三個月大時,有近四分之一的寶寶在沒有父母的幫忙之下重新恢復平靜。他們大多在醒來時並沒有哭,而其餘的寶寶則平均哭鬧個一分鐘左右,就再度睡著。這份出版的研究發表了一個三分鐘的可愛影片作為例子,其中之一是一個三個月大的寶寶在夜裡試著重新入睡。另一份更早的研究則指出,三個月大寶寶幾乎一半都能自行在夜裡重新入睡,不需要靠父母的幫忙。(延伸閱讀:帶孩子旅行也能睡飽飽?好眠技巧送給你)
這些研究中,雖然並非所有寶寶最終都能自己睡著,但它展現出嬰兒真的可能自行重新入睡,而且只要多給他們幾分鐘的時間去嘗試,就會有更多的寶寶成功自己入睡。另一份研究則發現,當三個月大的小寶寶在夜裡醒來,如果父母給他幾分鐘的時間讓他試著自己重新入睡,他們在一歲時將更有可能一覺到天明。
在五周到三個月之間的測量,倫敦的研究同時也發現,睡眠長度有一個清楚的發展進程,三個月大時,夜裡有68%的寶寶持續睡了(或醒了又自行入睡)至少五小時,不論是只喝母乳的寶寶、或有喝配方奶的寶寶皆然。隨著年紀,有越來越多的寶寶睡覺時會伴隨吸姆指或吃手手,五週大時有18%,至三個月大時提升至62%,這些寶寶發現其實自己的手手就可以帶來很大的安撫了。
在頭一個月的睡眠發展中,有很多事情不斷發生,要是我們能慢下來、好好觀察寶寶能夠做到什麼,結果將會很有價值。當他們睡眠的生理機制有所發展,有些寶寶會比較需要支持,但我們可以從「相信寶寶有能力自行睡覺」的立基點出發,找到可以讓他們練習這個能力的方法。
3. 可以自行睡著的寶寶比較能夠在夜裡讓自己重新入睡。
嬰兒睡眠研究中最為一致的發現是
可以自行入睡的寶寶往往在夜裡會睡得比較好。
在睡覺前父母有越多安撫的動作,
與寶寶夜裡睡眠中斷有關聯。
在夜裡,每個寶寶多少都會醒來幾次,但那些知道如何自己睡著的寶寶,較有能力舒舒服服的重新入睡,不需要哭求父母的幫忙。這個觀點已被世界各地的研究所證實,包括美國、加拿大、泰國和英國,其中包括一份調查了兩萬九千多名來自不同國家的寶寶的跨文化研究。
4. 你可以培養寶寶自行入睡又同時擁有安全依附。
我們照顧孩子是在日日夜夜的互動中與之建立關係,我們希望這段關係是安全依附的,我們希望寶寶知道我們會在這裡照顧他,會去傾聽他在告訴我們的事情、並適當地回應他、滿足他的需求。這個安全依附讓寶寶有信心去探索與學習,讓他們知道自己在需要的時候永遠可以回到我們身邊尋求支持。
現在越來越多人相信安全依附仰賴持續的出現在寶寶身邊與安撫,但這個想法並未得到科學的證實。少數研究發現,被放著自己睡覺的寶寶所發展出的安全依附,與受到父母積極安撫入睡的寶寶相同。
此外,在寶寶一哭就立刻提供安撫,並不會增加寶寶的安全依附。這些作者指出「寶寶的依附是安全或不安全,兩者之間的差別並不在於寶寶醒後媽媽給予回應的頻率,兩者之間的不同乃在於安全依附的寶寶能得到媽媽敏銳而一致的回應。」
健康的依附關鍵在於對寶寶的需求保持敏銳
(包括睡覺的需求)、
並維持一致的教養風格(包括睡覺作息的調整)。
在這個基礎上,你可以兼顧寶寶的依附的發展及勵寶寶獨立睡覺。(延伸閱讀:跟寶寶建立親密的依附是最符合人類天性發展的方式—7個親密育兒的小訣竅!)
你可能還會想看…
「怎麼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從動起來開始!—0~6歲孩子專注力的關鍵養成
作者介紹
愛麗絲・卡拉漢(Alice Callahan)同時擁有營養學博士以及胚胎心理學的博士後學位,是《媽媽的科學法寶:以科學研究為底,提供育兒的指引》(The Science of Mom: A Research-Based Guide to Your Baby’s First Year)一書的作者。你可以從她的部落格《媽媽的科學法寶》和臉書專頁中找到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