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莉婭.倫納德(Julia Leonard)
譯|愛兒學編輯部
但是似乎沒辦法打開裝著番茄的塑膠容器,底部的鎖沒開,
所以你更用力地拉,雖然你從沒看過這種款式的番茄包裝容器,
但你以前開過很多類似的。
經過一分鐘的努力,你停下來去思考,你該繼續用力拉嗎?
你該找朋友幫忙嗎?還是你該放棄自製新鮮番茄醬,直接開一個罐頭就好呢?
我們每天都在經歷類似的決策過程。我們該為某樣事情付出多少的努力呢?畢竟我們每天的時間和精力有限。花五分鐘在打開容器的摸索上,等於是少了五分鐘可以閱讀、和家人聊天或是睡覺的時間。在上述任何情況下,你都必須決定你要付出多少努力。
像我一樣的認知發展學家,對於人們是如何決定要不要努力這件事很感興趣,尤其是年幼的兒童,當他們不斷面臨新的情況,又是如何決定他們要多努力呢?
如果一開始不成功,接下來呢?
自律跟堅持預測了成就表現
努力的重要性深深影響著我們每天的時間安排。近來的研究顯示,在智商一樣的狀況下,自律性和堅持度提升了學術表現,甚至我們個人對於努力的信念也可以影響學術表現。
比起相信能力是固定特質的孩童們,
相信努力帶來成就的孩童們表現更為傑出。
考慮到堅持度和學術成就的關聯性,孩童時期對於努力的決定便更加重要。而一些少數相關的研究已經發現,年幼的兒童是如何學習努力的價值。(延伸閱讀:若你會擔心孩子沒有動力、夢想、或目標,給孩子一份珍貴禮物「內在動機」吧!)
我們都知道寶寶對社會世界的觀察是很敏銳的,但他們並非只是無所是事地看著,寶寶就像小巧的學習機器,他們可以只從一些範例中歸納出抽象概念,像是因果關係和社會角色。即使是一個15個月大的寶寶,也能在這項任務中表現得比一台高階電腦還要好。
寶寶可以看懂努力堅持的價值
若是說到努力,我們很好奇寶寶能不能從一些例子中做出廣泛性的推論呢?如果可以,那麼「意志力」可能就不僅只是一項人格特質而已,或許意志力是在社會情境脈絡之中產生可塑性和適應力的。
直接放棄……還是要克服失敗?
為了要探討這個問題,我和同事們讓15個月大的寶寶們分別觀看以下兩種情境的其中一種:一個成人費盡心力要做到以下這兩件事情:把一個玩具從容器中拿出來,以及把一個鑰匙圈從登山扣環中解開;另一位成人則看起來不費吹灰之力的就完成相同的兩樣任務。
接著,我們帶寶寶來到一個新奇的音樂玩具面前,這個玩具看起來可以藉由按壓最上方的一個大按鈕來啟動。
這個按鈕可以被按壓,但實際上無法啟動音樂,而我們在別的地方用隱藏按鈕打開了玩具的音樂,好讓寶寶聽到這個玩具可以發出音樂聲。然後我們留下音樂玩具給寶寶並且離開房間看他們的反應,統計人員會觀看實驗錄影帶並計算寶寶們為了嘗試啟動音樂按壓了多少次玩具上的按鈕。
這個實驗招募了182位受試寶寶,在重複驗證中都得到相同的結論:看到成人在示範中費盡心力完成任務的寶寶,按下按鈕的次數,遠遠高於看到成人不費吹灰之力就完成任務的寶寶。「觀看努力示範組寶寶」他們按鈕次數是「觀看輕鬆示範組寶寶」的兩倍之多。
換言之,寶寶們在觀看
成人努力示範後
便學到了努力的價值。
令人興奮的是,寶寶不只模仿成人的行為,他們甚至在全新的任務中判斷了努力的價值。因為主試者從未在寶寶面前演示過按下按鈕或試著要讓玩具發出聲音的動作,寶寶們從不同的例子中學習到努力的行為(打開一個容器或解開一個扣環),他們了解到這個新玩具可能也需要堅持和毅力。(延伸閱讀:「如何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掌握8個重點,培養孩子的心理韌性。)
然而大多時候,爸媽在生活中很可能只是專注地想要解決眼前的任務而已,而不是試著教導孩子關於努力的價值。我們很好奇,當成人沒有刻意地示範,寶寶也能從中學習到努力的價值嗎?
為了找到答案,我們再次做了個實驗,排除任何教育性的指引,像是眼神交流或是讓小孩好理解的說話方式。結果發現是和之前一樣的,當寶寶看過成人堅持並成功後,寶寶會在任務中願意更努力嘗試。
然而,當成人沒有使用教育性的指引時,
這個影響力是非常薄弱的。
堅毅,在學校及各方面,都是一個有益於孩子的特質。
教育學者和家長們想知道如何培養孩子面對挑戰時的堅持度,我們的研究發現堅持度可以從成人楷模中習得。寶寶仔細地看著自己身邊的人,並以這些資訊做為自己要努力多少的行為引導。
孩子可以從大人的示範中獲益
然而寶寶不只是學到他們應該要對每件事情努力嘗試而已,就像大人一樣,對於要努力多少,寶寶能做出合理的決定。如果他們觀察到有人努力嘗試之後成功,他們會更努力地嘗試,相反地,當他們看到有人不費吹灰之力就成功,他們會推論努力可能是不值得的。(延伸閱讀:「誇獎小孩是有技巧的!」—這樣讚美能增強孩子的內在動機跟自尊心。)
這對家長有什麼啟示呢?我們無法假設這個結果在家裡會和在實驗室有一樣的成效。不過,一旦你知道你家的孩子如果再多努力一點就能完成某項任務,那麼先為他示範努力能帶來成功,這或許是值得的。如果一樣有用的話請讓我們知道!我們也很想知道這個效果可以持續多久。不論寶寶能否將努力的價值類推到更廣泛的情境中,或是成人如何示範努力以及用明確訊息傳遞努力的重要性,我們都希望在未來的研究中能對這些議題有更多的探討。(延伸閱讀:「如何鼓勵孩子做家事?」心理學家說掌握以下5要點,有助提升孩子的動機與責任感。)
最後,這個研究建議家長們
不需要總是讓事情看起來輕而易舉。
下一次當你又遇到打不開番茄罐的窘境時,沒關係的,或許讓你的孩子看看你揮灑汗水的樣子,會讓這件事更有意義!
你可能也會想看…
「先別急著懲罰,孩子只是平凡人。」—別要求孩子做爸媽自己做不到的事。
作者介紹
朱莉婭倫納德(Julia Leonard)擁有麻省理工學院(MIT)腦科學與認知學習的博士學位,目前也是一位心理學教授。她認為:「學習需要努力,但我們不可能每件事都努力。 每天我們都必須決定什麼是值得我們努力的;什麼時候堅持挑戰,什麼時候放棄並繼續進行不同的努力」。 她的實驗室致力研究兒童學習的歷程,實驗對象從嬰兒期涵蓋到了青春期早期都有,她透過觀察和實驗方法及神經成像技術來了解孩子學習「毅力、努力」這件事的過程。 其最終目標是全面地了解兒童如何進行適應性的學習,並能將研究結果應用於改善兒童的學習及成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