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莫娜.笛拉胡克 (Mona Delahooke) 博士
譯\彭春瑜
編\連芯
難以捉摸的幼兒
幼兒是非常難以捉摸的。上一秒,你的小女兒可能正開心地和你說話,但下一秒,她就因為不能吃到在電視廣告上看到的杯子蛋糕而暴走,在地上滾來滾去大吵大鬧。身為父母,除非你能預料到這種情形,否則很可能會對這種情緒暴走行為大動肝火。
父母的挫敗來自於期待落差
父母會對幼兒的行為感到挫敗不已的原因之一,就是「期待落差」。許多父母都認為孩子能(或者應該可以)做出他們腦部發展還辦不到的事情。
父母以為孩子可以…
「0-3基金會」 (Zero to Three Foundation)是全球專為嬰幼兒所成立的最大型組織,他們有一項重要研究發現,有56%的父母相信孩子在三歲以前具備控制衝動的能力,能抵抗做壞事的欲望;此外,有36%的父母相信兩歲以下的孩子就有能力了。可是事實是,幼兒「至少」要到三歲半或四歲的時候,才會真正開始發展這種能力。
研究還發現,有43%的父母認為,孩子在兩歲以前就能與其他孩子分享東西或輪流排隊;但實情是,孩子也是要到三至四歲時才會發展這種能力。
若你不相信上述研究成果,可能是在納悶為何自己的孩子有時表現得宜,但有時明明是一樣的情境,卻毫不受控。所以孩子是故意表現不當嗎?
簡短來說,答案是「否」。幼兒的行為之所以會如此難以捉摸,是因為不同時刻孩子要能控制自身情緒和行為,都仰賴當時腦部發育及身體狀態的交互影響。
實際上孩子無法做到,是因為…
下列因素皆會降低孩子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
- 快速的腦部發育及不斷變動的神經迴路
- 沒有睡飽
- 飢餓感或是不穩定的血糖濃度(即所謂的「餓肚氣」hangry)
- 下意識依不同環境和關係狀況,引發的安全感程度
- 身體狀態,包括長牙痛、潛伏的病毒,或是對聲音或其他感官刺激過度反應
- 人際和情緒能力發展的正常起伏
換句話說,這是很複雜的!因此,下次你對家中幼兒的行徑感到不知所措時,要記得他們正處在發展能力的階段,會反覆無常是很正常的。你的兒子可能會在某時泰然自若地面對不如意或限制他的事,但隔天或一個小時之後,他卻因一件小事而大發脾氣。這就是人類發展都會經歷的。
面對孩子的捉摸不定,父母可以怎麼做?
那麼,當面對孩子捉摸不定的行為,身為父母的你若不知如何反應時,能怎麼做呢?
- 問問自己,孩子控制行為的能力是否已經發展成熟。若孩子還不到四歲,則這種能力還不穩定,因此,務必要用「同情並正向設限」的態度來處理孩子的行為。
- 幫助失控幼兒的最佳方法就是「大人」要先冷靜下來,這種透過大人傳遞平靜來幫助孩子冷靜下來的過程,稱作「情緒共同調節」。
- 大人必須先顧好自己,才能供給孩子所需。如此一來,大人才比較可能有體力陪伴孩子,成功給予孩子支持。
切記,孩子的生長痛不只是骨頭和肌肉疼痛,不舒服的感覺也來自小小人類必須適應難以捉摸的外在世界。若我們能瞭解幼兒的應對能力尚不穩定,就能減少期待落差,也減輕孩子和我們自身的壓力。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和孩子之間寶貴、終其一生的親子關係亦能漸漸堅韌。
你可能還會想看…
找出「堅定步調」,輕鬆面對幼兒叛逆期
用這些神奇咒語,把固執的幼兒變成你的小幫手
「我要穿綠色的!」-談幼兒不合理的情緒
幼兒哭鬧怎麼辦?4個要點教你怎麼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