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俞榕諮商心理師
過往在接觸兒童與青少年身心發展議題時,像是最常見的人際或情緒議題,往往會發現家庭環境可能是很重要的一環,在與家長進行諮詢的過程中,也會持續往管教態度的一致性去努力。但…
在現實環境中,往往面對的是伴侶分別來自於不同的原生家庭經驗,因此對於如何對待孩子有著很不一樣的想法。
要發展出一致性真的有些難度,於是我開始思考著該如何面對彼此教養態度的不同。(延伸閱讀:「爸爸,你的存在好重要。」—獻給每一位認真又努力的父親(上))
在我自己的經驗中,面對兩個女兒,我和老婆的確很多教養的想法是不太一樣的。
身為爸爸的角色,有些時候很為難…
一方面知道「happy wife, happy life」這個道理,好像總不免想著要去順著老婆,要不然我該怎麼生存;
另一方面我也有自己的想法和堅持,有些時候也很希望能夠被尊重和理解。
我想舉一個真實發生的例子,和大家分享我們夫妻如何面對彼此教養想法上的差異。
我有一個不愛洗澡的幼稚園大班小女兒,回家只想著玩樂,總是有很多理由拖延洗澡時間,面對我們的要求,甚至崩潰大哭表達抗議,老婆處理久了很崩潰,甚至覺得小女兒這是一種情緒勒索;對我來說,很多時候也很受不了他就會烙狠話,但是很多時候看到他哭哭啼啼的樣子又很捨不得,所以就會給他比較多的包容。(延伸閱讀:小孩不聽話?20個有效金句讓你做優雅的爸媽)
老婆有一次崩潰,讓我們開始好好談談這個困境。從中更清楚看見夫妻彼此差異的來源,然後想辦法面對這樣的差異。
1. 從伴侶的教養態度中,看見原生家庭持續的影響。
在我長大的經驗中,比較少被允許情緒的表達,因此在面對小女兒的哭泣時,我蠻羨慕她可以透過情緒宣洩,不知不覺反而強化了他「可憐兮兮的樣子」。(延伸閱讀:「上學路上雨超大,接送孩子好痛苦。」—練習把自己的感受跟孩子的感受分開。)
當我有了這一層的覺察之後,發現這好像是我的需求,而不是女兒的需求。
我知道自己勢必要有些調整。
2. 雖然免不了互相責怪,也要試著看見並體貼伴侶雙方的努力與用心。
在討論過程中,我原本想責怪老婆「怎麼不給孩子多點彈性和時間」,我則被責怪「都是爸爸在溺愛女兒」。
當伴侶雙方陷入互相責怪的循環時,不但沒辦法面對困境,反而持續消磨彼此的感情。
老婆也看見我看似溺愛的行為背後,其實也是在包容孩子能夠透過情緒表達自己。(延伸閱讀:整合分裂的左右腦,讓孩子學會管理情緒(上))
3. 焦點回歸孩子,理解並一同培養孩子在發展上需要長出的能力。
當有了這些對彼此的理解,也看見雙方對孩子的心意,
我們開始能站在合作的角度,思考:孩子需要長出什麼樣的能力?
「小女兒的確需要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並且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在這個共同目標上,我們便開始思考著雙方可以怎麼樣從不同角度,協助孩子培養這個能力。(延伸閱讀:當個好爸爸大不易?—參與投入、齊心合作,你就是家庭最重要的後盾(上))
你可能也會想看…
「都要遲到了,結果孩子鬧脾氣不想出門!」—讓拒絕去上學的孩子順利出門的秘訣。
「要怎麼做,才稱得是上好父母?」—爸媽不必完美無缺,只需可靠地陪伴孩子(上)
凡事以孩子為中心,孩子如何學習社會規範?—與其要孩子聽話,不如讓教他獨立思考。
作者介紹
廖俞榕諮商心理師
「我是廖俞榕諮商心理師。fb粉絲頁:大叔心理師。兩位女兒的到來,讓我學著慢下來體驗生命的美好、學著樹立溫柔而堅持的界線,在陪伴女兒的過程中,也學著怎麼陪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