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High媽
人們不說,成為母親,會寂寞。
他們說辛苦,說甜蜜的負荷,
但非常少人,願意承認寂寞的部份。
彷彿說寂寞,就代表你不是享受母職的好媽媽。
於是在臉書上,你看到的母親,
陽光和煦,微笑擁抱。
當然,照片裡幸福的姿態是真的,
你好愛你的孩子也是真的。
但你其實無法迴避,
寂寞,也是真的。
你無所遁逃,因為孩子餓、孩子哭、孩子只要你。你困在不做不行、瑣碎重複、永遠做不完的家事裡,而你過去所有的技能訓練,都是為了要在職場上發光發熱,不是家庭照顧。你想要窗明几淨,游刃有餘,但你做得坑坑巴巴。在你七零八落地試著煮飯、打掃、做家事的時候,孩子繞在你腳邊團團轉,跳針般地鬼叫著要抱抱,你只能陪他,不能其他。(延伸閱讀:「為什麼孩子出生後感覺這麼不快樂…?」—其實產後憂鬱並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
你想起來,你曾經很自由。
睡到自然醒,家事有空再做就好的自由。
你發現身上的衣服又被母奶浸濕,然後早上根本忘了刷牙,可在你該離開孩子去洗澡、去廁所、去上班的時候,他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揪住你,肝腸寸斷。哪怕是有替手要接你的棒,只要孩子不買單,傷心欲絕的戲碼,不會停。你一腳踏在門裡,一腳踏在門外,不確定是要收回哪隻腳。
你想起來,你曾經優雅又從容。
曾經有自我實現的夢想,和野心。
在你好想躺下睡覺、好好吃飯、或是沉進沙發裡滑手機的時候,好不容易哄睡了的小孩掛在你的胸口。你不敢動,也不敢大聲喊那個說會一輩子把你當寶貝的人來替手,你看著那個男人,正香甜地夢著,或是入定地滑著他自己的手機。
你想起來,你曾經擁有自在做一個人滿足需求的權利,跟他一樣。
而不知不覺間,你們不再是一樣的了。
這場仗裡,沒有平起平坐。
人們若是給你一條遁逃的路,你不一定敢走。
可怕的新聞,可能讓你對於把孩子交給陌生人照顧或多或少感到不安,孩子一有不尋常,你總想著是不是我沒有自己帶他才會這樣?是不是在我看不到的地方發生了什麼?長輩的育兒方式與你隔了一個世代,你可能經常得權衡,不知道該不該堅持那些你很在意的事?還是要盡可能自己帶孩子?
回到工作崗位的你,以前可能是熱情憧憬地接下長官的期待,但現在時間到了,你只想要把得之不易的奶水擠出來,或是衝去保母家、爸媽家接小孩,你的心很難只專注在工作上,裡頭總是有塊空間惦念著孩子。
那爸爸呢?爸爸在哪裡?
你選了個跟你那不會煮飯、不會分攤家事的爸爸完全不一樣的男人結婚, 然後才發現,男女平權其實進步得很慢。男人可能一頭栽進了工作,期待你承擔賺錢之外其他大多數的事情,因為他的眼睛需要專心地看著自己『養家』的責任。嚴苛一點的,對你下指導棋,或告訴你,你該把分內的事情做好。因為他把他分內的做好了。
或是,他有他生活的嚴謹和秩序,孩子帶來的失控和混亂,讓他把全副力氣都放在你不擅長的生活瑣事上,他不再有力氣聽你說話,當你的知心好友和情人。他只顧著問題解決,安安靜靜。
或,他沒有埋頭工作,也不是處女座的潔癖,但,他在這一片兵荒馬亂當中,不確定自己可以做什麼,總是在等你發號施令。
要不然,他幫你的方式就是把他的媽媽找來,把托嬰中心的電話給你,或是告訴你,要學會降低標準,接受小孩只要還有在呼吸就好。
無所遁逃,沒有出路,你覺得憤怒。
憤怒為什麼文化也好、天性也好,就安了個角色在你的頭上,你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而另一半是幫忙的。憤怒自己為什麼不能先選擇自己要做什麼,而你卻讓他可以?憤怒為什麼一個好父親好像總是理所當然先顧好自己之後再來顧小孩?一個好母親卻是安頓好孩子以後再關照自己?
黃粱一夢。
怎麼一層肚皮之隔,一場月子中心的華麗表演之隔,
這個世界變成一個你不認識的世界?
這個伴,和這個你自己,變成你不認識的男人和女人?
我們這一代的孩子,享受著自己的母親(資深主婦)無怨無悔地獨自做完所有的事情,只為了讓我們『專心讀書、自我實現』,然後在真空的男女平等與自我實現的假象裡長大。
在這個性別盲(忽略性別是人與人之間互動的重要因素)的氛圍下長大的六、七年級生,不管男或女,多多少少,好像腦子裡都沒有「私領域中,一個有孩子的家庭運作,要怎麼男女平等」這件事情。(延伸閱讀:心理師媽咪系列|成為母親這件事)
好像小孩生下來就自己會長大,生病了、受傷了會自己變好,家裡的衣服會自己洗好,櫃子裡會自己生出日用品來,床單會自己換好,各式各樣的帳單會自己繳款付清。你的家會自己窗明几淨。
等婚結了,孩子生了,大量的女人受到太大的震驚,
認識了現實。
現實,是那些事情不會自己發生。
在我們的文化氛圍裡,有可能多數的情況是,那些事情是要『妳』來主責,妳如果有一個比『妳爸』做得更多的『幫手』,已經要偷笑。
你可能還會想看…
心理師媽咪系列 | 有時自己:聽寂寞說話,而後,有光。(下)
媽媽要變身超人了嗎?親愛的,我們都需要停下來,給自己充飽電(上)
心理師媽咪系列|想為孩子成為完美父母?專家告訴你「足夠好就行了!」
作者介紹
High媽。從空姐變諮商心理師的六年級生,執業十年,加拿大國際情緒取向伴侶治療中心認證治療師,專長婚姻/伴侶治療、LGBTQ議題。兩個小男孩的媽媽,喜歡攝影、旅行,觀察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