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耶晉‧尼曼(Azine Neiman)
譯 |愛兒學編輯部
有一天晚上,我依照我們平日的習慣,哄我女兒入睡。
但她並沒有買單。
她在「焦躁易怒」和「開心尖叫」之間不斷擺盪。
我知道她的新牙齒正要長出來,所以我把這事放在心上,然後讓她做她想做的。但我那天早上起的特別早,所以我可以感覺到我的耐性正在被磨光。
最後,我開始覺得很煩,開始在腦中不斷重複、而且大聲地說著「去睡覺」。然後,幾乎是立即地,我開始感到罪惡而且羞恥。我問我自己:我到底算是哪門子的冷靜媽媽?(延伸閱讀:媽媽寶寶專欄 | 在背負母職重擔前行的同時,找到一份屬於自己的溫柔。)
一個平靜媽媽不代表沒有負面情緒
直到隔天早上我起床,這才真正打醒我。一個「平靜媽媽」並不代表她完全沒有負面情緒。
當媽媽的我們,每天都在接受各式各樣的情緒投射—有些是輕盈而甜蜜的,而有些呢,卻是完全相反。特別感謝賀爾蒙和睡眠不足。
不,一個平靜的媽媽並不是不會經歷負面情緒。(延伸閱讀:「媽媽妳要變身超人了嗎?」親愛的,我們都需要停下來,給自己充飽電(上))
而是能成為這些情緒的主人,
盡力不讓這些情緒
波及到她的孩子或其他人身上。
我們教導我們的孩子「所有情緒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但不是所有行為都可以被接受。」這樣的想法對那些疲累到爆的媽媽們,那些拚命要哄寶寶睡著,好讓她們可以洗好衣服、寫好e-mail,然後打開電視看了二十分鐘重播節目就睡著,隔天卻又要全部從頭來過的媽媽們,難道不適用嗎?
情緒不是問題,重要的是面對情緒的行為
我現在說這些,只是要讓你知道,不可能會有完美的媽媽存在。你可能會覺得情緒大爆滿,但那完全不是問題!
擁有情緒、然後在不小心發洩在別人身上時道歉、在必要時採取行動來和情緒相處,這些都很重要—就算這代表你每隔一段時間得摀著枕頭尖叫。
與那些羞恥、罪惡、
憤怒的情緒對抗,
是不可能完全平靜的。
與它們對抗,只可能讓我們傷害他人,尤其是那些我們所愛的人。(延伸閱讀: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10個和平育兒不處罰的小訣竅)
我們必須擁抱,
然後消化我們的感受。
而且是所有的感覺。
這表示,對好的情緒重新玩味,然後慢慢處理不好的情緒。這就是一條讓媽媽們可以通往平靜的道路。
你可能也會想看…
「我要當快樂的媽媽。」—過度的犧牲與付出不是愛,成為「做自己」的媽媽吧!
「我懂,因為我也是媽媽。」—最有力量的一句話,獻給同為媽媽的女人們。
一孕真的會傻三年嗎?專家告訴我們媽媽腦是真的,但是這讓我們成為更好的媽媽
作者介紹
耶晉‧尼曼(Azine Neiman)是一名有執照的心理學家。在與兒童、青少年和父母打交道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她認為心理治療對許多人來說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她的治療專長包含:兒童青少年的憂鬱症、焦慮症、創傷和行為問題。此外也擅長協助爸媽找到應對自己壓力的方法,並幫助解決家長在扮演父母角色時出現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