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葉月幽
不被育兒理論逼死,也能成為孩子最好的爸媽(上)
父母一定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這幾乎已經成了一種共識。然而無條件的愛是一種狀態,它是父母內在豐盈、自然而然流淌出來的。無條件的愛無法要求,要求自己隨時隨地對孩子「無條件」,就已經是一個最大的條件了。(延伸閱讀:心理師媽咪系列|想為孩子成為完美父母?專家告訴你「足夠好就行了!」)
我們總是說,愛孩子,如其所是。那麼我們對待自己,是否也能如自己所是呢?我們能不能接受,自己有時候就是做不到呢?
接納不完美,專注在下一次的選擇
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大概是所有人的願望。然而真正的內心強大,不是指我們把所有的事情都做正確做完美,而是能夠接受自己的侷限,承認自己也有脆弱、不足,接受自己可以是一個不完美的母親。生而為人,我們可以寬容,甚至尊重自己作為人必定會有的侷限,溫柔地對待自己,而不是看到什麼就揮起鞭子鞭韃。(延伸閱讀:你是在接納,還是在忍受—寫給想要放過自己與孩子的你(上))
親愛的父母們,你們當初所做出的選擇,都是當時的你們所能做出的最好選擇。不是因為你們做得不夠好,而是因為當初的你們沒有獲得足夠的資源。
可能你會後悔:當時我為什麼不堅持一下呢?但在那個時候,你是真的沒有辦法再堅持了,否則你一定會堅持的。可能你會自責:我為什麼沒有做得好一點呢?可是在那個時候,你已經做到你所能做到的最好了。你盡了自己最大的能力給了孩子愛和關照,所以請不要自責、內疚、後悔。(延伸閱讀:「媽媽沒關係,我們我們下次再去就好。」—當孩子照顧了我的自責。)
不是所有的打擊都會造成傷害,不是所有的傷害都會形成傷痕,不是所有的傷痕都會伴隨我們一生。即便是有可能伴隨一生的傷痕,也會隨著我們的成長而淡化,最後成為一個成長的記號。我們哪個人不是帶著許多傷痕成長的呢?但這並不影響我們擁有幸福。
如果哪位專家、哪篇文章所宣講的育兒理念,是用威脅、恐嚇的方式,讓你看了後覺得焦慮、驚慌、恐懼、後悔,那麼這種宣傳資訊的方式本身就有違「無條件式教養」(註1)。
我們可能會有失誤,但失誤不是罪行。不必給自己貼上負面的標籤,也不必自責甚至有罪惡感。可以改變的是你的行為,而不是去譴責你這個人。指責自己過去「應該」怎樣並沒有建設性意義,重要的是你現在怎樣,以及你想去往何方。
父母的成長,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請關照自己的內心,無需過多地苛責自己。
無論生活還是養育,都是在做出無數個選擇。
我們無法將已經做出的選擇重來,但我們可以在下一次的選擇中更有力量。
我始終覺得,人生是一個逐漸強大的過程,而不是一個改錯的過程。所以我們可以看看,自己有哪些做得好的地方,哪些地方還可以更好,然後朝著那個方向去努力。(延伸閱讀:「當時真的太氣了,說了很過分的話,但心底真的好想讓孩子知道我愛他。」—親子關係修復的關鍵其實是?(上))
請相信每一個生命都有內在成長的動力和自我完善的能力,放下困擾我們的種種焦慮,把注意力放在建設性的成長和改進上,而不是在對自己的否定和內疚中消耗自己。
成為父母之後,我們忽然發現好像有那麼多的東西要去學習、要去成長,但我們不是去學習所有的理論方法和技巧,而是學習如何去愛。
我們不斷學習、實踐、成長的目的,不只是為了孩子,而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努力做好自己,就是對孩子最好的引領和教育。
我們不知道孩子將來會遇上什麼樣的人,發生什麼樣的事,過上什麼樣的生活,但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自尊、自律、自愛,在對待他人時善良正直,在艱難困苦時不輕言放棄,在面對人生時謙遜豁達,以及發自內心的樂觀向上,這些都會成為滋養孩子一生的源泉。(延伸閱讀:「自律跟堅持可以從幾歲開始教?」—實驗指出15個月大的寶寶就能從示範中學習。)
孩子選擇了你,就是為了引領你成為他最好的父母。
本文摘自:別談教養,帶孩子擁抱生活:最棒的父母,就是在崩潰日常中找到自己的育兒節奏,跟孩子一起飛翔
作者:葉月幽
出版社:台灣廣廈
博客來連結:https://is.gd/oZYtDW
「交朋友其實沒有想像中簡單。」—幫助孩子幫助孩子結交新朋友、照顧同儕關係(上)
媽媽寶寶專欄 | 小寶貝要上幼兒園了:如何理解孩子的情緒與行為(上)
作者介紹
葉月幽
心理學、教育學碩士,TEDx講者,心理諮商師、遊戲治療師、中科院心理所兒童早期教育指導師,一路陪伴兩個孩子長大的母親。
十多年來專注於家庭教育,以傳播為己任,透過課程講授、書籍寫作和心理諮商,分享自身在親子教養的理論與實踐中吸收、整合的所學所思。
受邀講授數百場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相關課程,並和兩千多個家庭與個人進行心理諮商工作。在專業上持續鑽研學習,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