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宇晴 諮商心理師
研究者利用科學方式試圖解開嬰兒睡著時大腦的活動情形,
發現寶寶睡覺時腦部仍活躍地對外在事物進行拆解與儲存,
維繫與外界的連結與同步試探肢體的活動範圍。
寶寶的睡眠
科學家觀察熟睡的嬰孩手腳或是軀體運動的樣子,發現這不只是確認肌肉與關節定位和連結的必要運動,其中睡與醒的狀態快速轉換著。
寶寶24小時內大概會經歷
百次睡與醒的循環,
平均月齡八個月才有
較固定的睡眠模式,
一歲左右則趨近穩定。
多數父母關心的「睡過夜」大概要到四個月,當中關鍵在於掌管晝夜概念的下視丘需成熟到與其他腦部區塊相連。
在此之前寶寶日夜常有片段的睡眠,
主要是因海馬迴體積小,
得依靠足夠多的小睡,
將短期記憶儲存到長期記憶區。
由此可見,沈睡後他們進入一個認識外在世界與生活能力的空間。
當了解充分休息能獲得足夠能量,自然會期待孩子有「自行入睡」和「睡眠銜接」的能力,以便可以睡得更香甜。(延伸閱讀:寶寶不肯睡怎麼辦?怎麼幫助寶寶自行入睡? 專家告訴你4個令人大開眼界的嬰兒睡眠知識)
睡覺也是需要練習的
「自行入睡」指嬰孩無需
抱、搖、奶等陪伴方式,
自己躺著就順利入眠;
「睡眠銜接」意謂睡眠轉換間能
自動接應直到再度睡著。
擁有這兩種能力通常要到八個月左右
通常孩子會期盼醒來與睡著的環境相同,亦即在背彎中沈睡,也能在懷抱裡醒來。熟悉模式令他們感到安全,本能呼應自然界弱勢生命為確保存活的保護機制。因此,擁有趨近成熟的睡眠型態,正是下視丘較成熟與其他部位相互連結,恰好也接近學習走路,更有能力對外在進行探索的時期。
照顧者隨時關注嬰兒的動態符合天性,只是睡眠階段的差異致使照應上備感疲累,雖然最終會習慣這一切,他們也會隨著月齡增長逐漸調整作息。所以,當父母思考是否需要「訓練」睡覺能力時,也許最終會發覺一切只是先天氣質和時間的作用。(延伸閱讀:「寶寶出生後,居然還有一個孕期?」—第四孕期的初生嬰兒怎麼安撫?(上))
然而,「練習」卻是重要的。
睡眠訓練與練習的差別在於
前者是大人的需要,
後者則是配合小孩的生長速度。
建立寶寶對睡眠的安全感
育兒是一條漫漫長路,每個階段都有獨特的發育意義,惟有尋求平衡與自在的互動模式才是長久之計。倘若對該怎麼睡、睡的品質、流程或時機等都過於專注時,反而容易遺漏他的感受與釋放的訊息。(延伸閱讀:「嬰兒睡眠訓練真的有效嗎?(上)」—當你要寶寶自我安撫,其實嬰兒經驗到的是…)
許多研究指出建立睡眠儀式有助於入眠狀態與品質。或許這當中最主要意涵在於寶寶練習入睡,父母也練習著搜尋與理解他的需求,像是打呵欠、揉眼睛或是急躁的動作等,都可能是他在釋放我累了,我想睡了的訊息;再者則是從子宮進入現實世界已經歷太多的刺激。(延伸閱讀:「寶寶要喝奶了嗎?怎麼餵會最輕鬆?」—從哺乳學第四孕期嬰兒的安撫技巧(下))
規律與安穩的安排能培養寶寶對環境的安全感與興趣,不僅營造親子親密的時光,也對短暫分離有較健康的準備。
這讓寶寶了解進入夢境
不是單獨面對,
醒來時會有人迎接自己,
自然對睡覺有正面的連結。
即便,良好的睡眠品質與調節情緒、外在行為與認知都有著正面的相關,但親愛的爸媽們,孩子睡著後,你也趕緊休息吧,畢竟是長期抗戰呀!
你可能還會想看…
心理師陪你看「零到一歲」| Ep04.初學語言—怎麼教寶寶說話?嬰幼兒其實具備這個超強語言學習能力!
心理師陪你看「零到一歲」| Ep03.爬行—七坐八爬其實跟你想的不一樣?
用「哭泣控制法」進行嬰兒睡眠訓練有效嗎?研究顯示讓嬰兒一直哭絕對不是好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