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吳子丰臨床心理師
「陪伴學齡前孩子安心探索世界。」—從艾瑞克森社會心理發展論看3-5歲的育兒之道(上)
幼兒期(18個月大到3歲)自主與羞恥、懷疑
此時的幼兒已經在動作和語言發展上大幅進步,如會爬、走、行動自如,有些幼兒已經可以流利表達,自我意識也跟著成長,會以言語和行動表達我「想要」或我「不要」做些什麼,此時的父母很容易感到照顧幼兒相當困難,管教與包容的議題也隨之出現。(延伸閱讀:如果孩子堅持己見只是自我發展的一部分,為什麼還要對孩子設限制呢?(上))
幼兒要能習得自我控制、養成良好習慣,
必須仰賴父母能溫和堅定的對待幼兒的行為後果,
讓他們可以開始獨立探索世界,
在限制與規範下的自我意志得以發展。
照顧者可以做的事:
- 生活訓練:如廁、飲食的訓練,讓幼兒能養成好習慣,作為進入社會化生活(幼兒園)前的準備。
- 允許嘗試:理解並尊重孩子的發展歷程,適時地放手讓幼兒有嘗試探索的空間,此階段的幼兒可能會以不同的形式認識自己的身體發展(我可以做到什麼?我可以決定什麼?),父母可先思考孩子的要求是否為發展中的需要、自己是否能夠允許和容忍,再決定能讓孩子嘗試到什麼程度。
- 維持環境安全:在幼兒探索外在環境時,仍須協助留意環境是否安全。
幼兒在認識世界時會經歷大量的嘗試期,放任幼兒會讓其變得難以社會化,過度嚴厲則會讓幼兒對於犯錯羞愧、自我懷疑。
適度的放手讓幼兒能嘗試,
允許他發展個人的獨立性,
但同時仍要面對自己行為的結果,
是每個父母在此時最難平衡的議題,
必須仰賴父母親彼此合作、不斷溝通與建立相同的規範,理解孩子有其發展、探索外在的需求,但也要建立自我控制和良好習慣,才能讓孩子不致於過度依賴、缺乏自信和自我價值感薄弱。(延伸閱讀:保護得太好,孩子反而長不大。—練習適度放手,讓孩子接受「不是想要就一定會得到」(上))
學齡前兒童期(3歲到5歲)主動性與罪惡感
此時的孩子開始會設定目標和對他人表達需求,藉由識別和模仿不同的職業角色,孩子也會在環境中找到歸屬和權力感,並開始嘗試和了解自己在團體中的角色。孩子的想法在大人眼中看來有時候是非常天馬行空的,
若父母能夠在符合現實層面下
支持並引導孩子達成自己訂定的目標,
則會協助孩子能發展目標性,
成為有責任感、具創造力的人;
反之,若嘲笑孩子的創意和想像力,則可能讓孩子感到罪惡、壓抑或難主動探索。(延伸閱讀:「什麼是正向教養?」—搞懂正向教養,家長必備的9大關鍵概念(上))
照顧者可以做的事:
- 鼓勵、支持和引導孩子的主動性,協助孩子探索興趣。
- 允許孩子探索和表達自己的意見,協助孩子實現自己訂定的可行目標。
從孩子會移動開始,就代表分離與獨立性的形成,不少的父母對於孩子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時常難以接受,因此孩子是否得以變成獨立的個體,也相當仰賴父母親是否能允許孩子的嘗試與自主性。
雖然艾瑞克森的理論劃分出明確的發展階段,但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是獨一無二的,會受到家庭、文化和社會環境的深刻影響。因此,父母與照顧者在養育過程中,除了理解這些階段與任務,也需要靈活應對孩子的個性與需求,創造一個充滿支持與尊重的環境。
無論是在嬰兒期的信任建立,
還是學前期的自主性發展,
愛與耐心始終是陪伴孩子成長最重要的力量。
讓我們在了解理論的同時,回歸日常的互動中,為孩子提供適切的支持,幫助他們走向穩定又健康的人生旅程。
你可能還會想看…
「什麼?原來寶寶也需要按摩?」—嬰兒按摩不只減壓,還有這麼多驚人益處!
「要怎麼做,才稱得是上好父母?」—爸媽不必完美無缺,只需可靠地陪伴孩子(上)
作者介紹
吳子丰臨床心理師,現職臺北榮總精神部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