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澤爸(魏瑋志)
買了產品還有說明書來教我們如何用,
生下孩子卻沒有任何使用手冊來告訴我們要怎麼教。
同時,我們又深受著原生家庭的影響,面對孩子的事情,內心湧出莫名的焦慮。
孩子寫功課的字歪七扭八,唸他「字很醜、你很不專心、有夠糟糕。」
孩子在外頭哭鬧,大吼「吵死了、只會哭、再哭我就打下去囉。」
孩子對我們不耐煩,一巴掌打下去「你這是什麼態度!」
有了情緒,打了他、吼了他,可能會感到後悔與自責,於是對孩子講道理:「我這是為了你好。」指責他:「要不是你惹我生氣,我會打你嗎?」或者,生完氣之後,假裝沒事發生呢?!
如果我們只是責怪他人
或選擇暫時遺忘,
沒有鼓起勇氣來面對這些錯誤與情緒,
同樣的狀況只會不斷地重蹈覆轍、一再重演。
單純發洩怒氣的行為,其實不是在教導孩子
我發現,這一切由情緒所引發的衝動行為,只是在發洩內心的不滿罷了,並沒有真正的在教導孩子,反而可能讓孩子的內心承受了莫大的傷害,造成他心中的冰山與陰影,影響著他的未來。(延伸閱讀:「我很擔心如果自己犯了錯,會變成孩子的家庭創傷。」—當爸媽可以面對錯誤,往往會成就更好的關係。)
我們會生氣,吼他、罵他、唸他,是因為擔心、煩惱或希望能教好孩子。有這些感受與想法,當然是因為愛他,然而,我們對他所展現的姿態與行為,是不是真的有讓他感受到被愛呢?
如果希望在教養孩子的當下,
能讓他依然感受到被愛,我們就要先穩定自己的情緒。
然而,我們認識自己的情緒嗎?我們允許自己生氣嗎?允許自己自責嗎?允許自己後悔嗎?從小養成的情緒習慣,倘若都是被指責的、被否定的、被忽略的,我們很有可能會用相同的方式來回應自己與應對孩子。
如果我們希望在衝突之下,能讓孩子有被愛的感受,就要先學會用關愛的方式來應對自我的情緒。(延伸閱讀:「該怎麼撫平痛苦?」—寫封信給情緒吧!明確表達內心痛苦有助情緒的緩解。)
因為要接納有情緒的孩子,
要先接納有情緒的自己。
懊悔不已的自己
記得是花寶六歲的時候──她趴在地上看著書,我提醒她要坐好看,避免視力受到影響。我第一次叫她,花寶繼續看著書,沒有理會。想說她沒聽見,走近身旁,再說一次。這次,花寶抬起頭了,看著我兩秒,又低下頭繼續看書。因為明明有聽到了卻沒有回應,我有點不高興了,輕輕地拍拍她的肩膀,「花寶,爸爸已經跟妳說第三遍了。如果妳要看書,請到亮一點的地方坐好看。」她翻閱著書頁,也是一樣頭也不抬,帶著不耐煩的尾音說道:「吼~我不要啦。」
我對於她的語氣與神態,真的有點怒了,壓住她的書,帶著嚴厲的口吻說:「如果妳再說一次不要,那就不要看。」根本不願意示弱的花寶,很生氣地直接把書抽走,用力往旁邊一甩:「不看就不看。」(延伸閱讀:減少親子衝突的關鍵—聆聽小孩行為失控底下的心聲「爸媽,請愛我、傾聽我」。)
我完全被這個動作給激怒了,上前拉住她,把她整個人扛了起來,手肘環扣住她的腰間,像是夾帶貨物般地帶進房間去。她拚了命的要掙脫,我越夾越用力,她哭喊著幾聲:「好痛、好痛。」我稍稍的鬆開,也正好進到房間裡了,把她放到床上。只見花寶手撫著肚子,流著淚,蜷曲著身體說:「爸爸好凶、爸爸好凶喔。」
我坐在床尾,心裡非常的沉痛,萬分懊悔,覺得自己好糟糕。(延伸閱讀:童話故事裡的教養智慧|對孩子發完脾氣感覺好糟糕,該怎麼看待跟處理這種衝突呢?)
本文摘自《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不說教的情商課,讓親子都被好好理解》
你可能還會想看…
「當時真的太氣了,說了很過分的話,但心底真的好想讓孩子知道我愛他。」—親子關係修復的關鍵其實是?(下)
「我跟孩子說不行他都當耳邊風耶!?」—怎麼透過正向引導讓叛逆小孩跟你合作?
「小孩固執、脾氣硬爸媽好苦惱。」—其實固執、高堅持的小孩有這些優勢。
作者簡介
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800x105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