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健康媽媽凱蒂.威爾斯
譯|愛兒學編輯部
想說正好可以寫篇文章分享自然產的訣竅與策略。
我想與你分享一些我自己選擇的部分,
以及我發現在自然產過程中很有用的幾個技巧。
我分娩的時間偏長(超過 24 小時之久),但這對身為陪產員的我來說再好不過了,因為我就有許多時間測試各種分娩技巧。雖然我得承認,當我在參與他人生產過程,看到產婦分娩兩小時只需使上一次力時,內心是有點忌妒的……但我想這就是人生吧。
為何要選自然產呢?
我想先聲明這是我在多方研究後所做的選擇,但我並不認為這一定適用於所有女性,我希望女性能確實或是輕而易舉地獲得資訊,能握有掌控權替自己的分娩或生產做出最佳決定,但可惜的是,似乎並非每次都能這樣。
當我提到自己偏好自然產時,有些友人會用一種彷彿我身上多長了一顆頭的眼神看著我,其他經歷無痛分娩的人甚至無法理解因應技巧是如此必要的原因。我個人認為分娩時間很長又困難重重,而且是一場意志力和屈服的拉鋸戰,我在研究了所有選項後,決定進行自然分娩,因為以我自己的狀況來說,排除醫療問題,我認為這對寶寶和自己來說是最好的。(延伸閱讀:「準備去醫院生產,家中大寶怎麼辦?」—掌握7重點,幫助孩子預備分離、迎接手足。)
根據自身經驗,
我會說大量的腦內啡
以及自然產後迅速的復原力皆十分神奇,
剖腹產使我的身心
疲憊不堪且很難從中復原。
催生與藥物的介入絕對有其必要且能夠拯救生命,但是可視情況未必是必要的介入。身為母親的我們應當謹慎考量任何一種介入方式,尤其是非必要的那種,因為任何介入都會對媽媽、寶寶或是母子倆人帶來某種程度的風險。
進行自然分娩
我目前為止見過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在美國有將近 1/4 的女性選擇引產而非自然產,雖然藥物引產可能很必要,但許多這類案例都是選擇性的,且引產會改變分娩期間所產生的重要又靈敏的荷爾蒙。(延伸閱讀:「懷孕後情緒起伏變得更大了?」(上)—科學研究發現大腦變化有助增強母嬰連結)
許多人經常選擇引產這種分娩方式 ,是因為醫生可能認為寶寶太大隻(下此結論的檢查經常有誤)、媽媽對懷胎感到厭倦、醫生和產婦排不定時程,或是某個名副其實的醫療原因。根據某項指出「在這之後母子死亡的風險會更高」的研究(此篇文章說明該研究不一定正確的原因),女性通常會在第 41 週引產或是不得超過 42 週,而妊娠最後幾週會發生這些生理要事:
母親的抗體會在
妊娠的最後幾週傳給寶寶,
這種抗體能幫助寶寶在剛出生的
前幾天和前幾週不易受到感染,
寶寶會增加體重和力氣、
儲存鐵質並發展
更協調的吸吮和吞嚥能力,
他們的肺會發育成熟,並儲存能幫助他們在出生後的前幾天和前幾週維持體溫的棕色脂肪。
成長中的寶寶以及老化的胎盤會刺激前列腺素上升,使子宮頸柔軟到足以變薄並張開,雌激素的上升以及黃體激素的減少會提高子宮對催產素的敏感度。寶寶會下移到骨盆,最後幾週的宮縮可能會使子宮頸開始變薄和張開。突然增加的精力能幫助孕婦做好最後的準備,而失眠則幫助女性準備好開始進行全天候的育兒工作。
引產具有以下的幾個風險:
引產是相當具侵入性的過程,有可能會有和藥物/程序有關的輕微副作用(如噁心或不適等),也有些重大風險:
- 使子宮頸成熟的前列腺素(Prostin E2 或 Cervidil,用於軟化子宮頸):過度刺激會導致胎兒窘迫和剖腹產。
- 使羊膜破裂:胎兒窘迫和剖腹產
- IV 合成催產素(Syntocinon 或 Pitocin):媽媽會子宮破裂、產後出血或是水中毒(會引發抽搐、昏迷和/或死亡),嬰兒則會遭受缺氧性腦部損傷、新生兒黃疸、新生兒視網膜出血以及死亡。也有研究認為,用在引產以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DHD) 的合成催產素之間可能有關聯性(Kurth 與 Haussmann,2011 年)
上述風險中最極端的例子幾乎很少見,但胎兒窘迫及剖腹產都相當常見。(延伸閱讀:選擇自然產還是剖腹產!? 研究發現我們應該給孕婦更長的分娩時間)
因此我個人的選擇就是拒絕接受任何沒有明確醫療原因的引產、催生或是介入方式,但是醫學的判斷仍然十分重要,就像我的第三胎是完全性前置胎盤,所以根本無法進行自然產,我還是聽從醫師的判斷跟指示。
接下來我們將討論更多關於醫療止痛跟自然止痛的選項,還有其他相關的醫學研究結果:不打無痛怎麼撐過自然產?—一位專業陪產員自然產分娩的經驗分享(中)
你可能也會想看…
「我是這樣幫助自己度過溫柔生產的。」—一位媽咪的自然產經驗的現身說法(上)
「自然產好緊張,要注意哪些徵兆? 」透過動畫帶您透視懷孕生產時的身體變化
「快要生產了,怎麼緩和緊張的心情?」—瑜珈老師告訴妳最有效的產前冥想放鬆
作者介紹
凱蒂.威爾斯(Katie Wells)是CTNC,MCHC,健康媽媽 (Wellness Mama and Wellnesse )的創始人,擁有科學、新聞和營養學方面的學習背景。 身為一個妻子和六個孩子的媽媽,她希望將健康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自己探索健康相關問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