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麗莎·瑪基雅諾 (Lisa Marchiano)
譯|賴敬云
分析心理學的開創者榮格寫道:「走向發展完整的正確途徑,其實過程將充滿各種命定般的曲折和轉好幾個錯誤的彎。」
許多媽媽都擔心著育兒這件事情有對錯之分,我們花許多時間閱讀書籍和部落格,聽 podcasts, 或是付費以取得育兒專家們的建議,然而這些建議卻常常相互矛盾。(延伸閱讀:「教養專家真的都做得到書上寫的?」—放過自己吧,其實教養不必糾結於最理想方式。)
當然,在育兒過程中當然有些方法普遍優於其他,但當我們過度高估自己的能力,想要大幅度的掌控育兒的結果時,我們就會給自己帶來損耗。其實我們的孩子往往帶著自己獨特的個性和傾向來到這個世界,很多時候我們其實無法控制環境變項會如何塑造他們。即便育兒的當下我們已經抱持清楚的意圖,也無法確知我們的努力將產生什麼樣的效果。任何多寶家庭的家長們都知道,即便一個育兒方法或技巧看起來對付老大很好用,但是在另一個孩子身上很可能產生完全不同的反應。(延伸閱讀:「你看哥哥都沒有像你這樣!」—7個原因告訴你為什麼該停止評價手足互動)
我並不反對細心思考和有意識地育兒,但我確實認為,重要的是要記住即便我們想要透過帶養「有目的地塑造孩子」,我們的能力仍是有限的。甚至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的影響可能是不經意的。
帕特里夏
帕特里夏由一位單身酗酒的母親撫養長大。由於酗酒和行為不穩定的生活,帕特里夏的母親很難保住工作。他們經常搬家,帕特里夏回憶起童年的生活往往是混亂且不可預測的。偶爾,她也會和父親、父親後婚的妻子和孩子們一起生活。她爸爸的新家庭過著更穩定的生活「孩子們總是穿著乾淨的衣服,他們住在一棟房子裡,其中整潔有序。當我和他們一起生活時,會一起在餐桌上吃飯。」(延伸閱讀:經營幼兒親子關係小秘訣—讓「家」成為真正的避風港!)
帕特里夏從與父親的短暫相處中,體驗到了和母親生活時截然不同的光景:「我記得我很小的時候,大概才十歲左右,突然意識到『我的母親有點糟糕』。我愛她,但我知道她對我並不好,同時我也知道還有不同的生活方式,這是有可能的。因此在我內心深處,我下定決心要在我能做到的時候,為自己創造那種不同生活的可能。」(延伸閱讀:面對「未知」的恐懼,爸媽可以怎麼做?從替孩子建立生活常規開始。)
長大後帕特里夏成為一名傑出的學生。她在學業上表現出色,成功地為自己爭取權益。她跳級畢業,17歲幾乎還沒成年就離開家去上大學,25歲時獲得博士學位。如今,她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受到高度尊重。
儘管她早年的混亂生活對她造成了影響,但現在她回頭看,也能意識到她童年時的不足也培養了她堅定的決心,讓她足以把握住現在生活所提供給她的機會。
《能守秘密的男孩》
這在童話故事中也是一個常見的主題。精神生活的一個核心悖論是:「阻礙我們的女巫、龍和怪物最終會引導我們去發現自己生命的深度。」與這些黑暗元素的對抗的結果,結局總是會讓人發現寶藏,而這並非巧合。
在匈牙利的童話故事《能守秘密的男孩》寫到,一個孩子被母親揍了,他坐在那裡哭泣。
孩子哭了很長一段時間,正巧國王的馬車經過,聽到了哭聲。「去看看是誰在哭,」國王對其中一個僕人說到,僕人就去了。幾分鐘後,他回來稟報:「陛下,那是一個小男孩,他在那裡跪著哭泣,因為他的母親打了他。」
「立刻帶男孩來見我,」國王下令:「告訴他是國王派人來找他的,因為這個國王在自己的一生中從沒哭過,所以現在他也不能眼睜睜看著別人哭泣。」收到這個訊息後,男孩擦乾眼淚,跟著僕人去見了國王,國王問:「男孩,你願意當我的兒子嗎?」。
故事的結局是男孩成為了匈牙利的國王,並對他的母親表示感謝,因為正是母親的打罵讓他走上了自己的道路。「如果妳沒有打我,就不會發生現在發生的一切,我也不會成為匈牙利的國王。」事實上,母親的打罵正是讓他踏上英雄之旅的起始點。
當然,我們不應該打孩子,而父母的酗酒顯然也對孩子有十分負面影響,這些都有充分的文獻證明。然而這個童話故事似乎也象徵著,我們確實無法完全準確預測我們的教養的作為會帶來怎麼樣的結果,無論那個結果是正面還是負面的。培養一個人的人格發展這項工作是如此的複雜,其實沒有一個絕對正確的方式可以適用於所有情況。
小編後記:
麗莎·瑪基雅諾的中文新書《當媽後,你是公主也是壞皇后》已於2023年5月由心靈工坊出版。
你可能還會想看…
「我的小孩脾氣不太好…」別擔心!讓專家告訴你10招調節情緒小秘訣,輕鬆面對親子教養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