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兒學
  • 嬰兒
    • 哭泣
    • 嬰兒照顧
    • 母乳與餵食
    • 睡眠
  • 幼兒
    • 親子關係
    • 幼兒發展
    • 手足感情
    • 帶養難題
  • 親職看版
    • 你的童年
    • 寫給爸爸
    • 正向教養
  • 心理師媽咪系列
  • 好孕40週
  • 初生12個月
  • 專業選文
  • 會員中心
    • 會員登入
    • 會員註冊
  • 加入Line好友
  • 登入
  • 註冊會員
  • 會員中心
愛兒學
  • 嬰兒
    • 哭泣
    • 嬰兒照顧
    • 母乳與餵食
    • 睡眠
  • 幼兒
    • 親子關係
    • 幼兒發展
    • 手足感情
    • 帶養難題
  • 親職看版
    • 你的童年
    • 寫給爸爸
    • 正向教養
    • 心理師媽咪系列
  • 懷孕生產
    • 每周孕事
    • 生產故事
  • 好孕
  • 初生
  • 專業選文
  • 影音課程
    • 嬰幼兒課程
    • 生產準備
  • .
  • .
  • .
  • 正向教養
  • 親職看版

言語暴力對孩子帶來的影響、症狀及因應

  • 2019 年 5 月 6 日
  • AMY WRIGHT GLENN 艾咪•萊特•葛倫
言語暴力對孩子帶來的影響、症狀及因應,可以如何面對言語暴力
Total
22
Shares
22
0
0
0
0
Like
Line
Tweet
Pin it
Share
Share
Like
文|艾咪.萊特.葛倫 (AMY WRIGHT GLENN) 
譯|彭春瑜
編|Cindy

 

琳達的內心在奔騰,全身開始冒汗,她低頭看了看自己的手機,胃部感到一陣熟悉的絞痛,她被迫又看到了同樣的簡訊。

「妳真的很可悲。」

傳訊息的人是她的母親。

琳達與母親約好共進早餐,但是,琳達不慎傳給母親錯誤的地址,導致母親迷了路找不到方向。

「媽,真的很抱歉,」琳達迅速回覆訊息。她從小就學會忽視自己的感受,只為了安撫母親混亂不堪的心靈。即便到了現在,已經 30 歲的她仍在扮演著這個再熟悉不過的角色。「我立刻傳給妳正確的路線。」

正當琳達找到餐廳網站要轉貼正確的路線到手機上時,母親的訊息彈了進來。

「不用麻煩了,我要回家了,妳真讓我覺得噁心。」

妳真讓我覺得噁心。琳達(綜合許多人真實經歷的一位角色)從小到大已聽過這五個字無數次了,她經常因為「很丟人」而被責罵,不管在私底下或是在公共場合都一貫地受到母親的百般評價,唯有當母親外出時,她才有辦法在小時候的家中自在地呼吸。

不出所料,琳達內化了這種毀滅自我形象的世界觀,或許這就是她為何不斷捲入註定沒有結果的性關係的原因,對象都是人夫或是不願給予承諾的人,她也經常遭遇言語暴力。

這就是言語暴力對孩童潛藏最深的影響,他們自然而然就會以為這種虐待就是所謂的親密和家庭生活。

 

言語暴力帶來的影響

雖然言語暴力(特徵是罵髒話、侮辱、惡毒的言論、情感操縱 ,以及威脅)不會在身上留下傷痕,但卻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其實,近期在利莫瑞克大學進行的某項研究發現,比起目睹父母親間的肢體暴力,目睹父母親間的言語暴力反而會對孩子造成更「長期」的傷害。

當言語暴力的醜陋特別是向著孩子而來時,孩子在成年後很可能會罹患焦慮症和憂鬱症等失調症。為什麼呢?根據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某項研究的綜述所示:「孩子會隨著時間漸漸相信這些負面的東西,他們會開始用那些負面言論來解釋所有他感到不對勁的事情。」

 

言語暴力為琳達帶來的症狀

琳達童年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試圖取悅母親,多年來一直飽受大腸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簡稱 IBS)之苦,她隱藏自己生心理上的不適和痛苦,同時對母親掛著「笑臉」,她學會閉口不提自己的興趣和需求,永遠把母親擺在第一位,心想:也許她會變好,也許她就會愛我了。

根據心理學家琳達.馬汀斯-路易 (Linda Martinz-Lewi) 所述:

「必須喪失真我才能活下去的孩子,
會是滿腔怒火的大人。」

琳達在清醒時並不會明顯表露自己的狂怒,但若你一窺她的夢境,就會發現裡面滿是尖叫的雜音、打架、逃跑以及為了安全而狂奔的情景,或是遇到想要殺人的瘋子,琳達經常醒著且飽受失眠之苦。

其實,正是因為琳達的失眠和夜驚,她的全科醫師才會想到要建議她接受助眠藥物以外的治療。

 

負面童年經驗會改變身體及大腦的運作

琳達是經由治療才首次開始拼湊自己的人生經歷,不斷湧現的言語暴力連結到了他的疾病,這些連結不再被視為是純敘事或理論性的聯想。負面童年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簡稱 ACE)的研究確實清楚顯示,一個人的童年狀態會對自身健康產生深遠的影響,且的確會重設人體傳遞基因密碼的迴路。

作者暨科學記者唐娜.傑克森.中澤 (Donna Jackson Nakazawa) 解釋道:

「當幼童的大腦不斷在沒有警訊的情況下強行進入高壓力的情境中,且壓力荷爾蒙不停上升時,小型指標成分(稱為甲基)就會附著於能夠調節腦中壓力荷爾蒙感受器活動的特定基因,這種表觀遺傳的改變會阻礙人體關閉壓力反應的能力。理想情況中,孩子將學會回應壓力的方式,從中復原,並學會恢復的能力。但是,長期面臨不可測壓力的孩子會經歷生理改變,進而讓自身發炎壓力反應保持在啟動的狀態。」

持續啟動的壓力反應會對人的生心理健康大肆破壞一番,當他經驗到一般人認為是小事的情況時,可能會觸發極度不成比例的反應,而他體內存在的「戰或逃」化學物質隨時在準備行動,誠如中澤的總結:「童年時期所經歷的壓力會改變未來數十年健康的設定值。」

 

我們可以怎麼面對言語暴力帶來的傷害?

雖然人無法即時回到過去治療具人格障礙的父母所加諸的傷害,但卻可以用念想的方式繼續向前行。言語暴力對孩童的負面影響不一定會就此決定其命運,其實,根據中澤的說法,「ACE 研究最重要的發現」是我們可以重設大腦迴路並連結已中斷的連結或從未連結過的區域,我們可以「重設自身壓力反應,這樣就能降低會使自己發病的發炎情形」。

舉例來說,住在佛羅里達州的亞曼達.海斯曼 (Amanda Heisman) 是一位合格的整體健康教練,她每天工作時都在強調這個好消息 :「打個比方,患有大腸激躁症的人前來找我尋求幫助,」她說,「接著我們稍微深入一點,便會進入治療的第一步,也就是認知到生理疾病經常與童年經歷環環相扣,這種認知本身就會賦予我們力量。」海斯曼接著會引導個案進行內在孩童的冥想。

(編註:亦可尋求心理治療、心靈成長之資源。)

 

琳達的改變

如今,當琳達收到母親傳來的傷人簡訊時,仍會感覺到大量分泌的腎上腺素和皮質醇,但她已經學會停下來了。她學會停下來、放下手機並深呼吸,她現在知道不要把那些侮辱看得太重,她母親的羞辱是在反映母親自身悲慘的心境,跟她沒有任何關係。她一點也不可悲、一點也不丟人、一點也不令人噁心。

琳達已學會閉上雙眼在腦中重訪自己的童年,她看見當時的那個小女孩臉上掛著僵硬的微笑、腹部感到疼痛,她看見當時的自己試圖去彌補和取悅。而今,她在腦中擁抱了那位女孩,她告訴年幼的自己她是被愛的,她告訴當時的自己身為大人的自己會保護她,她肯定了內心那個孩童的美好、力量以及價值。

接著,等到一段時間過去,她的心率平穩下來之後,琳達已學會這樣回覆母親了:

「媽,妳的訊息內容並不適當,當你準備好能夠用尊重的態度對待我的時候,我們再一起約吃早餐吧!」

她內心的那位小女孩已不再那麼惶恐不安了。

 

全文連結

你可能還會想看…
停!終止虐兒教養
說話之道:如何藉由說話影響孩子腦部的發育
為什麼懲罰是無效的?
心理師媽咪系列|父母衝突下孩子的身心反應

Total
22
Shares
Like 22
Line 0
Tweet 0
Pin it 0
Share 0
Share 0
Like 0
AMY WRIGHT GLENN 艾咪•萊特•葛倫
AMY WRIGHT GLENN 艾咪•萊特•葛倫

艾咪•萊特•葛倫在哥倫比亞師範學院獲得宗教與教育碩士學位。她在紐澤西州勞倫斯維爾學校的宗教和哲學系任教了11年,並獲得了鄧巴·阿斯頓傑出教學獎。她是克里帕魯瑜伽(Kripalu Yoga)老師、Birthing Mama®產前瑜伽和健康教師培訓師、美國DONA 陪產師、醫院牧師,以及出生、呼吸和死亡研究所的創始人。艾咪是PhillyVoice網站的定期撰稿人,著有《出生、呼吸和死亡:母親、牧師、陪產師、保有空間的沉思-關於爱、死亡和放手》(Birth, Breath, and Death: Meditations on Motherhood, Chaplaincy, and Life as a Doula and Holding Space — on Loving, Dying, and let Go)。

相關主題
  • 創傷
  • 大腦神經迴路
  • 家暴
  • 目睹兒
  • 目睹家暴
  • 言語暴力
  • 語言暴力
  • 讓孩子說出心裡話
  • 負面童年經驗(ACE)
Previous Article
懲罰孩子是無效的,自然後果才具有教育性質
  • 正向教養
  • 親職看版

小孩打人怎麼教?研究指出懲罰並非真的有效,那怎麼做算是懲罰?又該怎麼教?

  • 2019 年 5 月 5 日
  • 蘿拉.馬克罕 博士
繼續閱讀
Next Article
  • 心理師媽咪系列

心理師媽咪系列|成為母親這件事

  • 2019 年 5 月 7 日
  • 愛兒學編輯部
繼續閱讀
延伸閱讀
繼續閱讀
  • General
  • 幼兒
  • 正向教養

從「你要改」到「我們一起」:夫妻如何用探索問句打開對話(下)

  • 愛兒學編輯部
  • 2025 年 10 月 30 日
繼續閱讀
  • General
  • 幼兒
  • 正向教養

從「你要改」到「我們一起」:夫妻如何用探索問句打開對話(上)

  • 愛兒學編輯部
  • 2025 年 10 月 30 日
繼續閱讀
  • General
  • 幼兒
  • 正向教養

「難道我不是為了孩子好嗎?」—從一位母親帶養女兒的反思,看見孩子自由成長的力量

  • 愛兒學編輯部
  • 2025 年 10 月 29 日
繼續閱讀
  • 你的童年
  • 帶養難題
  • 正向教養

Podcast|為什麼我總要控制一切?談女性的「控制慾」與無法接受幫助的孤單

  • 愛兒學編輯部
  • 2025 年 10 月 27 日
繼續閱讀
  • General
  • 幼兒
  • 正向教養

是孩子控制力差?還是選擇性配合?

  • 愛兒學編輯部
  • 2025 年 10 月 25 日
繼續閱讀
  • General
  • 幼兒
  • 正向教養

「怎麼讓孩子學得深?」—探索和觀察,是孩子最好的學習起點

  • 愛兒學編輯部
  • 2025 年 10 月 23 日
繼續閱讀
  • 你的童年
  • 專業選文
  • 親職看版

Podcast|當「鑰匙」不再只屬於他人:學會擁有自己的女性

  • 愛兒學編輯部
  • 2025 年 10 月 20 日
繼續閱讀
  • General
  • 幼兒
  • 正向教養

「為什麼孩子就是不把食物吞下去?」—父母全心全意的關愛,在孩子眼中竟成了控制(下)

  • 愛兒學編輯部
  • 2025 年 10 月 19 日
熱門主題
  • General
  • 你的童年
  • 哭泣
  • 單親家庭
  • 嬰兒
  • 嬰兒按摩
  • 嬰兒照顧
  • 嬰幼兒課程
  • 寫給爸爸
  • 專業選文
  • 帶養難題
  • 幼兒
  • 幼兒發展
  • 影音課程
  • 心理師媽咪系列
  • 懷孕生產
  • 手足感情
  • 正向教養
  • 母乳與餵食
  • 每周孕事
  • 準備懷孕
  • 溫柔生產
  • 熱門專題
  • 生產故事
  • 生產準備
  • 睡眠
  • 親子關係
  • 親職看版
最新文章
  • 「拍睡戒不掉怎麼辦?」—好眠師給哄睡爸媽的四個小建議
  • 從「你要改」到「我們一起」:夫妻如何用探索問句打開對話(下)
  • 從「你要改」到「我們一起」:夫妻如何用探索問句打開對話(上)
  • 「難道我不是為了孩子好嗎?」—從一位母親帶養女兒的反思,看見孩子自由成長的力量
  • Podcast|為什麼我總要控制一切?談女性的「控制慾」與無法接受幫助的孤單
人氣文章
  • 「我的小孩脾氣不太好…」別擔心!讓專家告訴你10招調節情緒小秘訣,輕鬆面對親子教養問題。
    生氣的情緒是有功能的,在我們恐懼、傷害、失望、痛苦或悲傷令我…
  • 哺乳應該間隔多久呢?研究指出「順應餵養」有助媽媽充足泌乳(上)
    「順應餵養」(responsive feeding)是順應育…
  • 想跟孩子感情更好嗎?10種好習慣讓你增進親子關係
    你知道要維持關係健康,每一個負向互動都需要額外五個正向互動來…
  • 孩子情緒失控怎麼辦?幫助孩子情緒管理的7個功課
    「如果我們老是容許小孩生氣,他們會有辦法學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 嬰幼兒心智健康專業人員訓練(初階)
    嬰幼兒心智健康跨專業人員訓練(初階) 愛兒學|英國精神分析學…
愛兒學
  • 關於我們
  • 合作專家
  • 愛兒學推薦心理師
  • 會員中心
  • 客服信箱
  • 隱私權聲明
  • Facebook
  • Instagram

Love-Parenting Inc ©

Site BY IMAGINARY ZEBRA

加入好友

填入關鍵字後請按Enter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