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珍奈特.蘭絲柏芮 (Janet Lansbury)
譯\Sue
編\連芯
「你可以達成任何目標。」
這聽起來像是給孩子的鼓勵,對吧?不過,當我媽媽說出這些,卻在我身上造成了困惑和壓力,至今我依然不確定原因。我想我把它解讀成「你的潛力近乎無窮,直到太空盡頭」,但聽起來未免太沉重了,我覺得我非一飛衝天不可。
如果只做「我」自己,不夠嗎?
我相信,如果我當年聽到的是以下的實際建議(正是我告訴孩子的話),反而會有所助益:「以後會有你喜歡的事出現,而且很可能自然而然就這樣了。無論發生什麼事、無論別人怎麼說,繼續做你喜歡的事就對了。」
我將「內在動機」視為一種珍貴而精緻的小鈴鐺。你可以稱之為熱情,或是一種「召喚」,反正不管你叫它什麼,請持續將它搖響。
我們很有可能不小心遏制了孩子內在動機的發展
我們有很多良善意圖可能會扼制鈴鐺的聲響。最容易理解的例子是,當我們試圖鼓勵孩子去豐富對未來的想像時,無意間就將我們自己的童年願望傳給孩子。可是,若幫女兒報名她根本沒提過的長號課、只為了讓她接觸看看而已時,我們其實發出了一個訊息:「我希望你完成這件事,而且我比你更清楚。」這類乍看下家長的明智決定,卻在教導孩子不要聽從自己內心的鈴響。
就算孩子正處於需要反抗、挑戰我們的階段(例如幼兒期和青春期),他們也有更重要的願望要完成。我們對孩子的看法如何,他們是非常敏感的;此外,我們真正握有的權力,永遠都會比孩子願意承認的還要更多。因此,去敏銳覺知「我們對孩子的影響」,就是保護孩子發展「內在動機」的關鍵。
就是保護孩子發展「內在動機」的關鍵。
如何幫孩子培養內在動機?
以下列出七種可以幫助孩子培養個人內在動機的方法,供各位讀者參考:
- 信任並享受孩子自己選擇且能完成的活動,不去催促他們進步或擔心他們還沒做到什麼,進而逼迫(甚至是暗自期望)他們做到更多。
- 從嬰兒期開始,就提供孩子大量可以自己主導、決定如何玩耍的機會。
- 盡量將表定活動降到最少,多安排休息、做白日夢、獨自玩耍的時間,讓孩子有更多時間可以和自己的興趣、想法接觸。
- 盡量「等待」,直到孩子確實表現出強烈興趣,才在孩子的行程表中加入課程或是固定活動(這會替你省下不少錢和浪費掉的時間)。
- 多給孩子認可和鼓勵,而不是嬉鬧或是單純讚美,如此孩子能有自己的努力與成就。告訴他們:「你靠自己的力量做到了,你一定感到很驕傲。」而不只是說「做得好。」
- 鼓勵孩子在達到目標時能自我獎勵,而不是由父母給予金錢、獎品或是犒賞品。
- 當你的孩子信心動搖(「外面有好多年輕的優秀攝影家,我怎麼一事無成?」),提醒你的孩子聽從內心鈴聲,忽略讓他分心的事物,只管繼續做喜歡的事就好。
然後,未來某日,你就會得到某些回應,就像我從某位大一新生的筆記裡收到的:
因為我父母從來沒有要我拿高分去取悅他們。
我知道他們非常關心我,
反之,我也真的超愛他們。」
你可能還會想看…
「幫助」和「過度介入」有何不同?
用這些神奇咒語,把固執的幼兒變成你的小幫手
我們習以為常的體罰,是否也算是一種虐待呢?5個建議幫助你打破代間流傳的教養模式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更焦慮、更憂鬱?專家認為起因是玩樂時間銳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