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愛兒學編輯部
許多女人仍會在內心深處感到一種矛盾:
當我展現出專業與才華時,為什麼心裡會浮現一絲不安?
為什麼在被稱讚「好厲害」之後,總想補一句「哪裡哪裡、只是運氣好」?
其實,這樣的反應並不罕見。早在1930年代,就有精神分析學者提出〈以女性氣質作為偽裝〉這篇經典文章,指出許多女性在展現能力之後,會不自覺地以更溫柔、謙遜、甚至撒嬌的姿態出現,彷彿要用這層「女性氣質」來平衡內心的不安與外界的評價。
女性氣質,可能不只是性格,
而是一種心理防衛
在傳統的性別文化中,「女性氣質」被定義為溫柔、體貼、謙虛、順從。這些特質當然可以是真實的自我表達,但對某些女性而言,它也可能成為一種「保護色」。
當一位女性在工作上表現亮眼、展現領導力與創造力後,潛意識中卻可能湧現焦慮:「我是不是太強勢了?」「會不會讓別人覺得我難相處?」於是,她開始用笑容、自嘲、過度謙虛或討喜的語氣,試圖中和那份壓力。這並不是裝出來的可愛,而是一種深層的心理保護。那份柔軟,其實是為了降低他人對自己的防備,也讓自己在成功之後,仍能感覺被接納、被喜歡。(延伸閱讀:「我是值得被愛的嗎?」—承認曾受過的傷,改寫女人為難女人的故事。)
「對不起我太強了」─現代女性的無形焦慮
對許多女性而言,成就感與罪惡感常常並存。社會一方面讚美女性的能力,一方面又暗中要求她「不要太強」、「要懂得圓融」。於是,我們學會在成功之後縮小自己,學會用「女性化」的姿態去緩衝別人的不安。這樣的模式往往並非出於虛偽,而是出於害怕。害怕不被喜歡,害怕被貼上「難搞」、「太有野心」的標籤。
於是,「女性氣質」成了無意識的偽裝——讓我們在光芒中依然顯得安全。然而,這種保護同時也會讓我們與真實的自己有一點距離。當我們過度依賴這層偽裝,就容易忘了:我為什麼而努力?我希望被看見的,是誰?
理解,不是批評
要解開這層偽裝,並不是要責怪自己「太做作」,而是先看見這份掙扎背後的溫柔。那其實是一種努力求生的智慧——一種想在現實壓力與內在需求之間找到平衡的方式。
當我們開始意識到這些行為的心理根源,就多了一份自由。下一次,當你在被稱讚後想急著謙虛、想淡化自己的表現時,不妨停下來問問自己:「我是真的想這麼說,還是我在害怕什麼?」覺察並不會讓我們失去「女性氣質」,反而讓這份氣質變得更真實、更自由。它不再是掩飾,而是選擇。(延伸閱讀:「不是因為你很糟,只是小時候的你受了傷。」正視隱形的情緒虐待,跟自己的童年和解。)
女性的成就,不該需要道歉
能幹與溫柔,其實不衝突。女性不必在「有能力」與「被喜歡」之間二選一。當我們不再為自己的力量道歉、不再為自己的光芒找理由時,「女性氣質」就不再是偽裝,而是完整自我的一部分。正如心理學觀點提醒我們:不用對自己的這些矛盾感到羞愧。你其實很努力,也很勇敢。當你意識到這些偽裝的時候,也許就更能溫柔地理解自己。
這個主題在《愛兒學 Love Parenting》的 Podcast 第三季〈當女人怎麼那麼難?有成就的女人〉中,有更深入的對談與解析。如果你也曾在「要堅強」與「要被喜歡」之間感到拉扯,或想更了解〈以女性氣質作為偽裝〉背後的心理意涵,歡迎到 Podcast 搜尋本集節目《當女性氣質成了一種保護色》,一起聽聽那些讓我們重新理解自己的故事。
收聽連結
你可能還會想看…
專業選文系列 | 你所不知道的中國灰姑娘—找回正向的女性立足點和與大地母親的連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