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雯琪 諮商心理師
編輯|王姿雅
以「不變」應「萬變」—如何在環境動盪時,與孩子保持連結(上)
三、掌握幫助自己調節情緒的方式
覺察到自己的情緒,然後呢?情緒失控就像氣球爆炸,若在感覺到「氣」持續增加時,便刻意漏掉一些,便能有效避免氣球充太多氣而爆炸。(延伸閱讀:「當我不再快樂,孩子也失去了笑容」—我如何幫自己跟孩子重拾快樂(上))
因此當我們察覺到自己的情緒累積時,若能利用有效地情緒調節方式,讓情緒降溫、冷靜,尤其在面對孩子時,才有餘裕跟孩子互動。
每個人有效調節情緒的方法都不一樣,深呼吸、聽音樂、運動、繪畫、書寫、找人訴說、親近大自然等,不妨都嘗試看看哪種最有效。
在有情緒、孩子又在眼前時,推薦試試「故意用力閉上眼睛十秒」,當有意識地把力氣用在閉眼睛時,其他肌肉就沒那麼有力,專注力也不得不分給閉眼一事,嘴巴自然比較難說話。(延伸閱讀:「在氣頭上,要如何不對小孩大發飆?」爸媽的正念教養好幫手— 好好回應,而非直接反應)
更重要的是,閉上雙眼時,容易讓自己靜下心來,有助於快速冷靜,張開眼睛時,切換自己的專注在孩子身上。
四、放下手機、專注在自己或眼前的人事物
手機很方便,但也帶來過多的訊息,尤其當環境變動劇烈時,常帶來過多的擔憂與焦慮。
每天建議至少要有一段時間放下手機,讓自己專注在呼吸,放空思緒,找回安定的自我。
起床時、睡覺前、察覺到自己的負面情緒時等都是很適合的時間點。
當孩子在身邊、想跟你對話時,除非特別緊急的工作需求,強迫自己放下手機,眼睛注視著孩子,好好跟孩子互動,至少到一段對話結束。
說真的,有時候很不容易,但我會告訴自己:「你想要孩子未來怎麼跟你互動,現在就是關鍵時刻了!」身教是真實的,爸媽的言行舉止,孩子都在看、都在學。
若覺得自己狀況不佳,無法專注跟孩子互動時,也可以誠實跟孩子說:「媽媽現在心情不好,你讓媽媽先安靜十分鐘,媽媽才有辦法陪你」,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語言,示範情緒調節,給自己一些冷靜的時間再回應孩子的需求。(延伸閱讀:「爸爸媽媽你們自己也很常滑手機啊!」—網路時代的父母如何以身作則,不要人在心不在?(上))
五、跟孩子一起動一動
想要陪伴孩子,但又覺得自己狀況沒那麼好時,推薦安排一些活動,讓自己跟孩子可以一起活動筋骨,散步、跑步、健行、騎腳踏車、游泳、各式球類運動都很好,
運動可以幫助身心舒發壓力、放鬆緊繃的肌肉,曬太陽可以增加腦內激素分泌、有助於調整心情,疲憊也能幫助入睡,有品質的睡眠對情緒穩定也很重要。
跟孩子一起活動,可說是一箭三雕,不僅讓自己不能拿出手機,還能健身紓壓,更陪伴到孩子。(延伸閱讀:「在孩子遊戲時需要適時放手, 讓孩子盡情探索。」—為什麼進行緊張刺激的遊戲如此重要?)
六、重新計劃
當情緒穩定後,靜下心來,給自己一段安靜的時間空間,針對現況,好好做一番分析,如果最壞、中等壞、有點壞的情況發生會長什麼樣子?發生機率又是多高?
天馬行空亂想的時候,容易誇張、過度負面假設,甚至出現災難化思考,不實際的想像徒增自己的恐慌。冷靜分析、理性思考,讓自己有更完善的假設,並據此為自己重新安排未來的計劃,可能是增加備用金的額度、減少投資槓桿等保守的方法,讓自己更有底氣能不跟著外在環境起舞。
結語
當世界大環境變幻莫測時,自己內心的「不變」相當重要,雖然我們不能確定未來國際情勢走向,但我們能確定如何照顧好自己、調節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利用時間的方式、掌握自己跟孩子的關係與互動。
你可能還會想看…
「爸爸媽媽陪我玩!」—炎炎夏日,0-6歲居家避暑注意力小遊戲(上)
「我的小孩脾氣不太好…」別擔心!讓專家告訴你10招調節情緒小秘訣,輕鬆面對親子教養問題。
「我都快累死了,小孩晚上還不肯睡…」—協助孩子面對睡覺前的焦慮和恐懼(上)
作者介紹
陳雯琪諮商心理師,服務於格瑞思心理諮商所,專長兒童與家庭。後隨老公出國,有兩個寶貝孩子,現旅居美國加州,透過FB粉絲頁「琪琪心理師在美國的育兒生活筆記」記錄諮商師媽媽在育兒掙扎、文化差異及生活玩樂中的學習感想,期待能交流分享教養撇步給需要的父母,散播一些愛與正向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