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雯琪 諮商心理師
編輯|王姿雅
如果你有以下情形,這篇文章是為你寫的!
- 發覺自己看著電腦手機螢幕的時間變長了
- 心情容易跟著新聞或股市起伏
- 腦中一直焦慮著掛慮著擔憂著
- 因著大環境消息,情緒一直低潮,難以開心起來
- 不容易專注在眼前的人事物
- 一直想拿出手機滑、生怕錯過什麼消息
- 覺得自己對孩子的耐心減少
- 覺得孩子變煩了、更愛哭鬧了
- 和伴侶孩子衝突的機會變多
最近一陣子,因著美國總統的幾句話與社群媒體發文,全球經濟震盪,各國情勢緊張。身為尋常老百姓,看著新聞、關稅、股市震盪,感覺永遠無法確定隔天、甚至下一個小時會發生什麼事情,心情常常跟著坐雲霄飛車上上下下。(延伸閱讀:感到緊繃、焦慮?爸媽必備且每天都能派上用場的五招正念法)
在世事動盪時,情緒起伏非常正常,因為「不確定感」帶來不安全感、不舒服感;人們傾向喜歡控制感,在掌控之下讓人覺得安心。但是,
當事情超乎自己的想像時,失控感帶來焦慮、緊張、壓力。困在情緒、囿於思緒時,不僅個人狀態直接受影響,親子關係也顯得脆弱。
父母的耐心包容降低,孩子的需求加強了不可控的感覺。
「股市瞬間賠了一百萬,我擔心家庭生計,你現在跟我說想要買禮物?」
爸媽可能沒有心力陪伴孩子,身在孩子旁但心在手機或思緒裡,這讓孩子覺得不滿而哭鬧,哭鬧又造成更多失控感,惡性循環,一不小心便可能把情緒遷怒到孩子身上,以大人發火結束這一回合。
無形中把孩子推到遠處,增加孩子對爸媽的害怕與困惑:「我只是想要爸爸媽媽陪我玩,為什麼他要生氣?爸媽是否不愛我了?」一次兩次三次,益發影響親子關係。(延伸閱讀:「當時真的太氣了,說了很過分的話,但心底真的好想讓孩子知道我愛他。」—親子關係修復的關鍵其實是?(上))
雖說情緒起伏是正常,但若造成持續性情緒低潮、重複性親子衝突等,引發自己及重要他人的不適,這就是一個需要改變的警訊。
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一、「接受」不確定感
大腦理論上知道國際態勢並非自己能改變,但如果不認真地從心裡接受,人心時常懷抱著錯誤期待,嘗試自己做些什麼來增加確定感。因此,需要調整自己的心思,認真告訴自己:「雖然很不舒服,但我需要接受現在的不確定感,關稅經濟非我所能控制」。
「接受」需要勇氣、需要忍耐不舒服感,且可能不是一次的調整就可以,需要多次提醒自己接受。(延伸閱讀:從挫折的經驗中,和孩子一起發展出接納情緒的勇氣。 (上))
當人可以接受不確定感時,對外在的變化接受度便加增了,心情也能相較平穩。
二、有意識地觀察自己的身體及心理狀態
當人被煩惱淹沒時,對自己的情緒敏感度會降低,以至於負面情緒可能在心中默默累積,一直到被孩子一個舉動或言語戳破而爆發,不僅嚇到孩子,也嚇到自己,「我怎麼這麼大聲!我有這麼生氣嗎?」因此,
有意識地感受自己的身體情緒反應,如:我的胃是否緊緊的?我的肌肉是否太緊繃?等,有助於發覺自己的心理狀態,如:我感覺很焦慮、壓力好大等。
覺察自己的情緒,是調節情緒的第一步。(延伸閱讀:「怎麼教孩子保持正念?」—8個你可以跟孩子一起做的正念練習)
你可能還會想看…
以「不變」應「萬變」—如何在環境動盪時,與孩子保持連結(下)
「是孩子的行為問題,還是家庭在呼救?」—用Bowen家庭系統觀點解讀孩子的內在訊息(上)
作者介紹
陳雯琪諮商心理師,服務於格瑞思心理諮商所,專長兒童與家庭。後隨老公出國,有兩個寶貝孩子,現旅居美國加州,透過FB粉絲頁「琪琪心理師在美國的育兒生活筆記」記錄諮商師媽媽在育兒掙扎、文化差異及生活玩樂中的學習感想,期待能交流分享教養撇步給需要的父母,散播一些愛與正向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