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蘿拉・馬克罕(Laura Markham)
譯|馮彥翔
怎麼養出自動自發、肯負責任的孩子?—15個策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上)
7.以修復而非懲罰的方式,讓孩子對自己與他人的互動負責
當你的女兒讓弟弟傷心了,不要強迫她道歉。 (延伸閱讀:「你怎麼可以這樣?快點說對不起! 」—強迫幼兒道歉他們真的懂反省嗎?)她不會真心道歉,而這對弟弟也不會有幫助。首先,傾聽她的感受,幫助她整理對弟弟大吼大叫的行為背後糾結的情緒。再來,當她感覺好一點的時候,問她可以做些什麼讓他們的關係好一些。也許她會準備好去道歉。或者也許她會覺得拉不下臉,而寧願選擇用念故事給他聽、幫他做家事、或者用給他一個大大擁抱的方式來修復關係。
這會讓孩子知道他們對待他人的行為會有後果,
而且如果造成傷害,他們總是要負責修復。
但是因為你沒有強迫,
她能夠自己「選擇」修復的方式。
這會讓整件事感覺比較好,她也會比較願意再次這麼做。
但如果你的小孩抗拒修復怎麼辦?可能是因為怨恨,或者心裡有看不見的傷。你的小孩可能覺得自己被傷害、被冒犯,因此不願意開始修復行動,因為她覺得道歉行為就會再次驗證了這件事;如果不是因為當下的事件,便是因為過去的委屈。這會是你會需要投入的更大的療癒工作,所以從今天開始建立信任關係、傾聽孩子的不開心、並且承認這些過去的感覺。這會讓孩子知道你在乎他們、他們並不孤單、而他們可以感受這些過去的情緒並走過它們。但在你支持你的孩子療癒過去的不開心時,也要堅持他們需要修復當下的互動關係。
8.支持你的孩子賠償受損的物品
如果你的小孩從自己的存款支付弄丟的圖書館的書、弄丟的手機、被棒球打破的窗戶、或者自己弄丟或者損壞的工具,他們再次犯錯的機會就會比較小。 (延伸閱讀:有弟妹的孩子比較有同理心?研究發現年幼手足會讓兄姐學會同理)
9.不要急著幫你的小孩脫離困難的情境
隨時準備好協助問題解決、陪他面對情緒與恐懼、確保他不會逃避困難,但是讓他自己嘗試解決問題,不管是要道歉或者需要一些更具體的補償措施。 (延伸閱讀:不要急著出手幫孩子解決問題,5步驟陪伴孩子長出因應挫敗的本事 。(上))
10.示範責任感以及負責度
明確地做出你負責任以及回應的方式:
「要把這些垃圾拿在手上一直到上車為止實在很辛苦,但是我沒有看到垃圾桶,而且我們不能隨便亂丟垃圾。」
「這個標誌是殘障車位,因此我們不能停。」
記住你對孩子的承諾,而且不要找藉口。
如果你已經答應小孩要幫他拿筆記本到學校,或者禮拜六陪他玩遊戲,但是自己不遵守承諾,那小孩怎麼會負責任地遵守自己跟你承諾過的事?
11.不要把小孩貼上「不負責任」的標籤
永遠不要認為孩子是「不負責任」的,
因為這種看待孩子的方式往往會成為自證預言。(註1)
與其指責他不負責任,不如教他負責任所需要的技能。例如如果他總是弄丟東西,你可以教他每次要離開一個地方前─不論是朋友家、學校、足球場─先停下來,清點一下他需要帶回家的東西。
註1: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是某人“預測”或期待某事的社會心理現象,而這種“預測”或期望之所以成真,只是因為該人相信或預期它會發生,並且該人的由此產生的行為與實現該信念一致,這表明人們的信念會影響他們的行為。
12.教你的孩子寫行事曆
這看起來可能有點小題大作,但在這個忙碌的二十一世紀,所有小孩到了高中都要學會這項技能,不然他們就無法把事情做好。在國中時可以從週末開始練習,而如果你的孩子行程很多,可以更早開始。只要拿一張紙,在左邊寫下每個小時,然後問你的小孩,在這個週末你有哪些事情需要完成。填入棒球比賽、練習鋼琴、生日派對、科學研究的每個步驟─買材料、製作火山、把紀錄寫下來並印出來。
記得要填入休息時間─
和爸爸一起出去吃冰,或者放鬆聽音樂。
大多數的小孩會發現這樣可以讓他們的壓力程度降低,
因為他們知道每件事情都會被安排好。
最重要的是,這讓他們學會規劃自己的時間,並且對自己的承諾負責任。
13.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為了酬勞而工作的經驗
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為了酬勞而工作的經驗,
這會讓他們知道現實世界中的現實責任。
你可以先付錢請你八歲的小孩幫忙一些他平常不會做的事情(例如洗車、整理花園),之後鼓勵他去鄰居家幫忙工作(幫忙遛狗、在冬天時幫忙剷雪),再大一點可以幫忙當保母,最後可以嘗試放學後或者假期間的打工。只要一些安排,便可以讓他們學會很多在家庭外為酬勞而工作的經驗。
14.創造一個沒有指責的家庭環境
在事情出錯時,我們都會很自動化地想要指責某個人。好像指責別人就可以避免事情再次出錯,或者讓我們從自己的責任中開脫。
事實上,指責會讓每個人都進入防衛狀態,
變得更小心翼翼以及有攻擊傾向,
而不是做出補償。
這通常是小孩對家長說謊的第一名理由。更糟糕的是,當我們指責他們,小孩就會找出各種理由來說明這不是他們的錯─至少在他們心裡會這麼想─因此他們並不會為此負責任,而問題便有可能再次發生。 (延伸閱讀:「並不是感覺丟臉才能學到教訓。」—5個尊重孩子又能幫助他學會自我控制的教養原則)
指責的相反,是無條件的關愛。
所以我們可以怎麼做?我們不喜歡失控的感覺,也不喜歡質疑自己是否自己對於當下的狀況也有部份的責任,即便只是一小部分。下次當你發現自己又自動化地想要指責某個人時,先停下來。接受任何你所可以的責任感─有時候高估自己的責任感是一個好的練習─而不要把自己壓垮。(記得,你要做孩子的表率)然後,接受現況。比起責備的狀態,在接受的狀態中,你總是會找到更好的解決方式。
15.教導你的孩子
如同羅斯福總統夫人說過的,他們不只有權利成為獨立的個體,也有義務這麼做(延伸閱讀:「你看哥哥都沒有像你這樣!」—7個原因告訴你為什麼該停止評價手足互動)
研究顯示在任何狀況下能夠接受責任的人,
是願意讓自己有所不同以及挺身而出的人。
這就是你會想要把小孩培養出的樣子。
【看更多實用的育兒文章,請見蘿拉博士的教養經典】
《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
《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與孩子的情緒對焦二部曲》
你可能還會想看…
如何尊重、不磨滅孩子自在的天性,又讓孩子學會整理自己的東西呢?
如果孩子堅持己見只是自我發展的一部分,為什麼還要對孩子設限制呢?(下)
「如何鼓勵孩子做家事?」心理學家說掌握以下5要點,有助提升孩子的動機與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