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啊,你要當媽咪的乖女兒唷。」
「弟弟要乖,玩具要跟別人一起玩!」
「說『請』~不然就不拿給你了。」
「噓,不要哭了,吵死人了。」
只要開始思考這個社會是如何對待孩子,以及孩子受到多少差別待遇,便會發現這類情事無所不在。然後,你就再也無法視而不見了。有時候,這甚至令人非常挫折、氣餒。(延伸閱讀:「男生哭什麼哭?!」—別讓「有毒的男子氣概」繼續傷害下一代的孩子)
面對這種狀況,父母可以如何為孩子挺身而出呢?
在這個對兒童如此不友善的世界裡,父母到底該怎麼做呢?
一方面來說,你不想破壞氣氛、造成衝突,對吧?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期盼事情能有所改變,我們希望能以行動向大眾說明孩子值得好好對待,我們要為孩子挺身而出!
這些心聲我都聽到了!但人們常常告訴我,他們碰到這種情況時不知該做何回應,就算想試著說點什麼,也都是徒勞無功。這該怎麼解決呢?或許秘訣就在於「做好萬全準備」。要是我們突然碰到了這種事,在措手不及之下自然會不知道該如何回應,以至於種種尷尬不順接踵而來。又或者我們當真做出回應了,只是說出的話完全未經大腦思考,呃……這也好不到哪去。
話說回來,每回接近節慶假日之時,只要帶孩子出門購物,遇到的人大概都會問你家孩子:「有沒有乖呀?」我想,這或許就是我們該先好好準備應付的時機吧!
8個小訣竅教你如何應對
以下分享八個我自己的小訣竅:
1.展現自信
不管做什麼事,都要充滿自信!毋須咄咄逼人,也不必逆來順受,而是要態度堅定。你要讓對方明白你非常認真,但並不是刻意想找架吵,不過也無意隨和苟同。
2.冷靜為上
盡量保持冷靜!當然,要是有人出手打你家孩子,就別冷靜了,但我希望這種事不會發生!假設情況沒有那麼誇張,就務必保持冷靜。你可能心裡感到很懊惱,但憤怒無助於傳遞任何訊息。這種時候,你需要冷靜地說明自己的底線何在。(延伸閱讀:手足常吵架、打架怎麼辦?專家教你怎麼預防跟介入孩子的爭執(下))
3.確立界線
說到界線這回事,父母不如先決定這條「線」該畫在何處吧!思考看看,哪些事情是你願意「放手」以換取和平、哪些事情又是你絕對不能接受、非要挺身而出不可的呢?再想想看,這些界線會因為周遭環境、當下情形,以及牽涉到的人而有所改變嗎?
舉例而言,對我來說,「強迫孩子抱抱或親親」是絕對不容妥協的(我希望大家都是如此)。(延伸閱讀:「除了傾聽孩子、教孩子拒絕,你還可以這麼做…」—保護孩子遠離身心虐待及傷害。)
再來,我不會容許任何人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觸碰我的孩子,也不容許對方以罪惡感來誘迫孩子親吻或擁抱。但要是有人稱讚我家女兒是「乖女孩」,即便我不盡然同意這種「以讚美之名,行操控之實」的行為,多半還是不會插手介入。畢竟,我已經跟孩子討論過這個議題,她們在家也不會聽到這種用詞,所以別人帶來的負面影響,想來也不會太嚴重。若我真的插手介入這種事,大概也只會引起紛爭,何況對方多半立意良善,只是想表達友好,那我何苦來哉呢?
4.練習說「不」
對某些人來說,「不」這個字相當難以啟齒,要是後頭沒加上幾句解釋或是道歉一番,就渾身不對勁。這難道是因為從小父母就要我們乖乖聽話嗎?難道是因為父母教我們說「不」很沒禮貌嗎?這我不敢確定,但我確實發現自己不太說「不」,尤其面對長輩更是如此。(延伸閱讀:「我不是沒意見…只是不想吵架」—負面親子關係對女孩們的5種破壞性影響(上))
不過,我們要是覺得某件事令人不太自在,那麼絕對有說「不」權利,只是需要多加練習!一開始,可能會感到尷尬,但慢慢下來,練習得越多,便越能毫無窒礙地開口說不了。回想一下,過去有沒有哪些情況是你希望當下就說「不」的呢?再想像一下,要是你當下真的說出口了,事情會是如何?這樣一來,下次碰到同樣的情況,你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5.事前準備
最近我跟五歲、七歲的大小女兒促膝長談了一番,討論大眾如何看待與對待兒童。之所以會有這番長談,是因為今年聖誕節前她們又遇到有人問說:「有沒有乖啊?」,但其實不限節慶假日,這種事情經常發生。其實孩子看得出來自己或朋友的爸媽對待孩子的方式,不同於某些爸媽在大庭廣眾下對待孩子的方式。很遺憾的是,我們真的目睹過有爸媽當場罰孩子去靜坐,或是打孩子以示懲罰,而這些孩子被懲罰了以後,總是一臉困惑焦慮。(延伸閱讀:孩子情緒失控了嗎?以「積極介入法」(time in)取代「暫時隔離法」(Timeouts))
所以我們便藉此談了談這個議題,除此之外,這次也討論到遇上某些狀況時,她們該做或說些什麼。孩子的回應其實令我驚艷不已!舉例來說,她們想到可以說「不要逼我」,或是「我的身體由我做主」等等。她們感覺自己「充滿力量」,而且現在當她們隨時有需要,就隨時能回應這種情況!(延伸閱讀:「如何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掌握8個重點,培養孩子的心理韌性。)
6.孩子無法自己發聲時,爸媽必須出手
當然,即便父母費盡千辛萬苦去訓練孩子,孩子仍然不是每次都有辦法為自己發聲。畢竟對孩子來說,這可能是既可怕又尷尬的!不過,要是孩子無能為力,就是我們該介入的時候了。我們要讓孩子知道爸媽會挺身保護他們,而且比起尷尬,爸媽會認為孩子的權利更重要!另外,我們也要當孩子的榜樣,展現何謂堅定不移,以及何謂「健康適宜」的界線。(延伸閱讀:有效面對霸凌:教育孩子具備同理心、堅定表態)
但問題又來了,究竟該發什麼聲、說什麼話呢?如前所述,我認為事前做好準備是關鍵所在,這樣屆時就不至於無話可說。下表針對不同的情況提供幾項建議,有的適合用於告誡對方,有的適合用於提醒孩子。
7.如何為孩子出聲
8.事後傾吐
遺憾的是,無論準備如何完全,父母還是會漏掉一些情況,或是無法時時刻刻跟著孩子,他們必會看到很多大人對待其他孩子不尊重。有鑑於此,要是孩子有意願的話,我們可以請他在事後傾吐。過程中不要責怪或是羞辱任何人,只去問問孩子的想法,事情當下又是什麼感覺。當然,父母也能談談自己的信念,還有別人的信念為何跟自己不一樣(或許是不同的個人經驗讓他們產生了不同信念),不過記得別為別人貼上「壞/糟糕」的標籤。總之,我們無法改變他人,但可以改變自己應對的方式。(延伸閱讀:「怎麼教出高EQ、情緒穩定的孩子?」—5個步驟強化孩子的情緒智商)
美國人類學家
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曾言:
「永遠不要懷疑一小群有理想、
有抱負的公民能否改變世界,
實情是,世界一向都是因之改變。」
你是否也有私房秘訣、金句(神回應)?歡迎你與大家分享!
你可能還會想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