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柯琳.艾維斯、 碧蒂.由耶爾
為什麼孩子愛指使別人?理解3-5歲強勢行為背後的真心話(上)
另外有一個遊戲也是卡拉很愛玩的,這個遊戲也顯示出她有多麼害怕成為受害者,那就是先前提到的巫婆遊戲。要是有受害者堅持要輪流當巫婆,她無法與其他人輪流扮演巫婆與受害者的角色。她自己非得一直都是巫婆才行。同樣地,就會讓其他小朋友失去和她一起玩的興趣,而留下她自己一個人。(延伸閱讀:「善良其實是一種能力,孩子也需要學同理。」—專家表示透過7關鍵,有效建立幼兒的同理心(上))
當這種狀況發生的時候,會有一些小爭吵或爭執,然後其他小朋友就會轉身離開,留下她一個人搞不清楚到底做了什麼竟會身陷這樣的孤單。這不停反映出卡拉乍到英國時所感受到的孤獨和困惑。(延伸閱讀:「我擔心孩子不會處理衝突容易被排擠!」—當大人不再急著介入,小孩才能透過經驗學習)
陪孩子走出強勢行為的惡性循環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讓像卡拉這樣的孩子繼續恃強欺弱,以擺脫那無法忍受的脆弱感、依賴感,以及最重要的,覺得自己和別人不一樣的感覺。在卡拉的案例中,雖然她的行為看來似乎是直接呼應生命當中一個令她難過的事件,但假以時日,再加上些許的運氣,這件事情終究會過去。
然而,除非有一個敏感的大人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動機,並在孩子展現這些行為時設下清楚的界限,否則四、五歲孩子就會恃強欺弱,等到他∕她年紀更大的時候,就會變成嚴重的霸凌行為。
當一個孩童在生命的其他方面覺得很無力的時候,便會緊抓自己僅有的權威不放,並開始濫用這樣的能力,例如:在同儕間稱霸。瑪格麗特.愛特伍在她的著作《貓眼》(Cat’s Eye)裡有段對於恃強欺弱很好的描述:「『孩子』只有對大人而言是可愛和渺小的;別的孩子對自己來說並不可愛,且跟自己是一樣大小的。」 (延伸閱讀:「是玩笑還是霸凌?」—陪孩子面對霸凌,老師的行動指南(上))
本文摘自:3-5歲幼兒為什麼問不停?
出版社:心靈工坊
博客來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44919?sloc=main
「今天在學校還好嗎?」—除了這樣問,還有什麼方式可以跟孩子聊聊在學校的狀況?(上)
「我的孩子被欺負了嗎?」 —面對可能的排擠或霸凌,家長如何觀察與陪伴?(上)
作者介紹
露薏絲.艾曼紐(Louise Emanuel)
文學學士,教育學程,心理學碩士,目前擔任塔維斯托克診所孩童與家庭科的兒童心理治療諮商師,與丈夫和兩個孩子現居於倫敦。
萊絲莉.莫羅尼(Lesley Maroni)
文學學士,心理學碩士,諮商心理學碩士,兒童與青少年心理師,目前任職於西倫敦精神健康NHS信託基金會,負責提供倫敦富漢地區小學的兒童心理治療業務。塔維斯托克診所的約聘講師與工作坊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