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柯琳.艾維斯、 碧蒂.由耶爾
當孩子只想當主角
有些孩子藉由指使和控制別人,來處理自己的無助和脆弱感受。
一個五歲的義大利小女生,卡拉(本章稍早提到的那個喜歡扮演巫婆的女孩),在抵達英國的時候,一句英文也不會說,一年之後,她可以很流利地說著兩種語言,而且一點口音也沒有,不過這讓她在情緒發展上付出了一些代價。(延伸閱讀:「孩子太有主見、講都講不聽!」從唐鳳的成長思考親子關係(下))
卡拉會無情地指使身邊的小朋友,有時甚至把其他人惹哭了。如果有任何人膽敢違背她的意思,她的眼中就會閃爍著怒氣。在玩假扮遊戲時,她會替每個小朋友指派角色,不管對方是否願意。令人驚訝的是,孩子們並沒有太多的抗議。
卡拉會堅定地說:「不行,你不能當公主,我才是公主,你應該要當我的貓咪。」然後開始規定貓咪應該要有什麼樣的行為。有一次,卡拉像往常一樣佔據了城堡,且扮演起她平常會假裝的公主角色,還命令另外三個小女生跟她一起玩,扮演她的女僕,她們玩的遊戲內容是有關要做一個蛋糕給卡拉公主的爸爸——國王,而且要在國王回到家前把蛋糕做好。(延伸閱讀:「交朋友其實沒有想像中簡單。」—幫助孩子幫助孩子結交新朋友、照顧同儕關係(上))
令人感到有趣的是,卡拉的故事中很明顯地缺少了母親∕皇后這個角色。
當她興奮地假裝要把所有東西都準時地準備好時,卻沒有發現,有兩個小女生手牽手地從城堡裡溜走了。
「反正我們也不想玩,」這兩個小女生解釋:「她讓我們覺得很難過,她很可怕,不是嗎?」然後就一同跑開,到別的地方去玩她們自己的假扮遊戲了。
強勢行為下的無助與脆弱
卡拉抵達英國的時候,一定感到非常困惑,於是退縮回嬰兒時期口齒不清、無法表達自己最簡單需求的那個階段。當一個四歲的小孩才剛剛開始可以流利地使用自己的母語時,卻又失去了溝通的能力,有什麼比這個還要可怕呢?(延伸閱讀:媽媽寶寶專欄 | 小寶貝要上幼兒園了:如何理解孩子的情緒與行為(上))
因為父親的新工作,必須舉家遷移到陌生的環境,這也是造成卡拉混雜情緒的原因之一,而她必須要處理這些感受。
她正處在一個不允許自己對父親——那個國王——未將她安頓好而生氣的歲數。她對爸爸的感覺其實是正常的,也就是非常複雜的,因為是父親讓她又處於像小嬰兒一樣無助的情況裡。難怪卡拉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扮演公主女兒的角色,藉此替自己重新確認身分上的認同。
問題是,雖然卡拉利用新學到的語言力量來引發這件事情,卻犧牲了建立真正友誼的機會,她不讓其他人扮演和自己相同的角色,讓她失去了完全融入團體的機會。
她在語言和文化上的不同因而更為明顯。不過卡拉的不受歡迎不是因為語言和文化的差異性,而是她面對這些與人不同的差異所持用的處理方式。(延伸閱讀:整合分裂的左右腦,讓孩子學會管理情緒(上))
貼心小叮嚀:有些孩子會藉由指使和控制別人,來處理自己的無助和脆弱的感受。
本文摘自:3-5歲幼兒為什麼問不停?
出版社:心靈工坊
博客來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44919?sloc=main
為什麼孩子愛指使別人?理解3-5歲強勢行為背後的真心話(下)
「老師告狀說我的孩子欺負同學…」—陪孩子學習友善與尊重(上)
「人際互動的靈活度是可以從小培養的!」—孩子換位思考能力的發展及養成(上)
作者介紹
露薏絲.艾曼紐(Louise Emanuel)
文學學士,教育學程,心理學碩士,目前擔任塔維斯托克診所孩童與家庭科的兒童心理治療諮商師,與丈夫和兩個孩子現居於倫敦。
萊絲莉.莫羅尼(Lesley Maroni)
文學學士,心理學碩士,諮商心理學碩士,兒童與青少年心理師,目前任職於西倫敦精神健康NHS信託基金會,負責提供倫敦富漢地區小學的兒童心理治療業務。塔維斯托克診所的約聘講師與工作坊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