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派翠克·史密斯(Patrick Smith)
譯|傅雅群
編|Cindy
答案可能超乎你的想像,原來這關乎演化生理學。
「寶寶怎麼樣呢?會睡過夜了嗎?」
這句話對小小孩的爸媽來說,應該很熟悉吧?可以「正常」一覺到天明,無疑是所有爸媽都夢寐以求的事。葛妮絲·派特洛(Gwyneth Paltrow)的女兒或許可以在六週大時就一夜好眠,但對大多數家庭來說,這是個遙遠的夢。
這大概是網路論壇上最家常的話題,此外也有一整個出版業主在討論透過正確的訓練,寶寶可以、並且應該睡得更久。
在此,BuzzFeed新聞網找了兩個專家,一同探討為什麼寶寶在夜裡會醒來,而為什麼這有可能是一件好事。
1.為什麼寶寶夜裡會醒來?因為他們正應該如此。
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嬰兒健康與發展心理學的教授彼得‧弗萊明(Peter Fleming)認為,「寶寶應該睡過夜」是21世紀特有的想法,夜裡頻頻醒來是寶寶的天性。
「人類嬰兒本來就不適合長時間睡眠,這對他們沒有好處,而且也沒有任何證據指出有誰會真的從寶寶持續久睡中得到好處。」他這麼告訴BuzzFeed新聞網。「但對大多數爸媽而言,這番話可能不大悅耳。」
2. 事實上,沒有人真的睡過夜,就連成人也一樣。
聖母院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戴希雅‧娜薇茨(Darcia Narvaez)說,爸媽最常有的誤解是「每個人正常來說都會睡足八小時。」不,我們並不真的如此。
「成人並沒有持續睡滿八小時,我們只是不記得自己例行性地醒來,」她這麼告訴BuzzFeed新聞網,「我們把睡眠時間集中在八個小時,是因為整個白天我們都在工作,而這在整個人類的歷史中其實並非常態。」
「有時醒來、有時短暫睡眠,這樣睡睡醒醒是正常的,在原始社會中,人們每睡兩個小時便會醒來,在一天24小時中皆是反覆如此。」
3. 比起其他動物,人類嬰兒在更早的發展階段便被生下來,因此需要更親近的接觸、或彷彿「外部子宮」的環境。
「與其他動物相比,人類嬰兒提早了九到十八個月出生,」娜薇茨說道,「當其他動物能夠走動和進食時,我們仍做不到,出生時我們看起來彷彿仍是胎兒,事實上也真的仍是胎兒。」
「因此這意味著,當寶寶正在發展腦部系統時,我們會希望能讓他保持平穩,因為他們的腦部仍只有成人腦部的25%大小,而且許多系統都尚未設下閾值與基準。他們會需要如同外部子宮或巢穴般的良好照顧,我們稱之為演化的發展環境/巢穴。」
4. 經常醒來的寶寶傾向擁有較高的智力與較健康的心理狀態。
根據弗萊明的說法,在「高度的發展與智力成就」和「不睡過夜」之間是有相關的,而娜薇茨則說,若小孩能與爸媽更親近、其需求能更立即地被滿足,將「擁有較好的同理與自我管理能力,較有良知,也有一份研究顯示他們會有較好的認知能力,以及較不憂鬱。」(延伸閱讀:「寶寶要喝奶了嗎?怎麼餵會最輕鬆?」—從哺乳學第四孕期嬰兒的安撫技巧(上))
5.寶寶的睡眠循環比成人還要短。
「成人往往擁有90分鐘的睡眠循環,會再接近睡醒、或甚至整個醒來,然後再繼續睡。」弗萊明說道。「在夜裡,我們通常會歷經兩到三次上述的循環,而後我們才會意識到自己曾經醒來、又再度睡著,而寶寶擁有的睡眠循環則是60分鐘。」
這意味著,寶寶會輾轉不安和醒來是很正常的,比起成人,寶寶要自己重回睡眠狀態更是一番掙扎。(延伸閱讀:小孩睡得好,表現才會好)
6. 寶寶需要爸媽來讓他們保持冷靜,放著寶寶哭不管,對寶寶來說是很大的壓力,即便他們因此安靜不哭了,也是一種壓力反應
有一份2011年的研究顯示,若用「睡眠訓練」或「控制哭泣」的方法讓寶寶安撫自己,他們最後都會學會不再哭泣。然而,在這份研究中,當爸媽的壓力指數因寶寶安靜下來而下降,寶寶的壓力指數實際上卻仍在上升。
娜薇茨解釋道:「這麼一來,你讓寶寶學會的,是他們發出再多的訊號也是枉然。寶寶的身體會歷經一個循環:起初,一切是很舒適的,接著他們開始感覺到壓力賀爾蒙的上升,最好的狀況是爸媽就在一旁、幫他們和緩下來,這會讓他們學會讓自己的壓力反應保持穩定。」
「如果爸媽一直沒有出現,交感神經系統便開始作用,亦即「戰或逃」的反應,『你得快點!如果你再得不到注意力,你就要死了!』,如果這一切沒有用,那便會轉換成副交感神經系統的運作,那會讓寶寶凍結或昏倒,這其實是一種很激烈的反應,但這個機制可以確保寶寶不會因能量耗盡而死亡。」(延伸閱讀:用「哭泣控制法」進行嬰兒睡眠訓練有效嗎?研究顯示讓嬰兒一直哭絕對不是好事(上))
7. 寶寶白天睡覺,晚上醒著,是為了獲得你不易分散的注意力。
「典型的狀況是,寶寶在白天很愛睡覺,而在晚上六點到半夜的時間裡,他們卻想要醒著,」弗萊明說道,「在生物學上,這其實是一項很大的優勢,因為這可以讓他們從照顧者身上獲得更多注意力,因為在夜晚時干擾較少。從生物學的觀點來看,寶寶所做的事情絕對是正常而明智的,只是那並不符合我們二十一世紀的社會期待。」
8. 寶寶不應該與爸媽分離,不論是分隔的房間、或甚至被獨留在自己的小床上。
「如果我們回頭看看人類演化史,」弗萊明說道,「寶寶所有的時間都與媽媽保持親密而不間斷的連結,不論到任何地方他們都被揹著。」(延伸閱讀:了解寶寶為什麼哭,以及我們該如何面對寶寶哭泣這件事)
「我在非洲及其他各個不同地方做過許多研究,媽媽幾乎所有時間都揹著寶寶,該睡覺的時候他們就睡,該清醒的時候他們就清醒,但他們一直都跟媽媽待在一起,而這也有助於哺乳。」
「當寶寶一直跟媽媽待在一起時,媽媽就不會需要寶寶睡得很久了,在世界大多數地方、以及大多數的嬰兒都仍然是如此。」
弗萊明提到,有證據指出,獨自留在房間中的寶寶,有較高的風險發生嬰兒猝死症候群。
9. 這就是為什麼共眠是一個風行全球的方法:寶寶渴望與人接觸,如果無法接觸就會很沮喪
弗萊明認為,在世界各地,共眠(也就是跟寶寶同床睡覺)其實遠比一般人所想像的更為普遍。「要跟寶寶睡在一起,好像是錯誤、不正常或毫無道理的,」他說道,「大多數人都把上述的觀點視為怪異的,但九成的人類嬰兒是這樣睡覺的,經過人類超過五十萬年的演化,這已經成為常態了。」
弗萊明承認,當然不大可能要上班的父母一直跟小孩待在一起,這是有妥協空間的,只要盡可能地在可以親近時能夠親近地接觸寶寶就可以了。
10.僅管你會聽到一些流言,或僅管這可能很考驗你的耐性,但寶寶在夜裡醒來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
在夜裡,親近的接觸、大量的餵奶都會讓寶寶敏銳地感覺到自己的需求有被照顧者滿足。而我們能做的其實也不多。
如同弗萊明所說:「我們必須要記得,社會性的改變遠比生理性的改變更快,發展出一個生物性的模式需要花上百萬年的時間,我們不可能一夕之間就棄之不理、或去改變它。尤其當我們違反這個模式根本沒什麼好處時。」
你可能還會想看…
媽媽們,相信妳的直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