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粘慧美 醫師、王映淳 臨床心理師
親愛的媽媽們:
妳好嗎?從寶寶加入這個家庭之後,妳承擔起為人母的角色,面對著各式挑戰,在寶寶需求和自己的生活之間,分配妳有限的時間、精力、資源,也許有那些個瞬間,妳檢討起自己是否能做得更好。妳也許閃過做個家庭主婦的念頭,這麼一來,沒有另妳分心的事,是否妳就能夠專心地享受照顧孩子呢?
充滿不確定性的一條路
無論是全職擔任主婦,或是保留部分的自己給家庭,想必都不是容易的決定,特別是在這個競爭的社會中。
也許剛離開工作時,
妳有偷偷鬆口氣,
但妳也同時承擔著
對生涯的擔憂。
中斷或暫緩的職業生涯,是否會是將來的遺憾?
放下熟悉的事業、邁入家庭,一切是這麼陌生,又求助無門。
未來沒有同事作伴,是否會在尿布與奶瓶叢林中迷失自我?
日後,孩子不再那麼需要妳了,妳又該何去何從?妳會重回職場嗎?妳能重回職場嗎?
當妳將心思花在養兒育女、沒有全力以赴上職場,未來能否在更迭快速的市場上找回一席之地呢?
這些不確定,
都讓妳猶豫了,
妳所愛的孩子與家人,
是否值得妳犧牲奉獻?
照顧家庭可能也讓妳非常挫折。想必,妳用盡所有的力氣去滿足每個期待,卻不可能時時刻刻都讓大家滿意。同時間,寶寶討著要抱抱,先生期待美味的晚餐,好像大事小事都是妳的事,讓妳忽略了自己—作為正常人—也需要好好的喘上一口氣。寶寶哭了要妳安慰,先生心情不好要妳排解,不多思考地,他們將挫折、脾氣發到妳身上。而妳覺得這些不同的期待與需求,快要將妳撕裂。
妳不禁納悶,到底做錯了什麼?心底悄悄的冒出「妳真糟糕」,這另妳跌入谷底的稻草。
那聲音狡猾地說:「把事情做好,好嗎?」、「失敗者」。
當妳被這些聲音折磨,
妳不知道該向誰訴說、
值不值得妳說。
又或者質疑,誰會想聽個家庭主婦埋怨呢?於是妳漸漸地屈服。
母職的重擔,到底能不能被看見?
母親、或是主婦的付出到底有何價值?環顧四周,妳發現所有的東西都有標價。
沒有自己的收入後,面對著一張張的帳單,和羞澀的阮囊,妳似乎沒了底氣、抬不起頭。也許有人鼓勵妳,細數每項家務等同多少工資,從保姆、洗衣,數到買菜、洗碗。數不到的是,透過妳溫柔的眼神、溫暖的語氣,傳達著的無私守候與無盡的愛。然而,無論怎麼數算、大聲疾呼,妳仍然時常感覺到,妳的付出被視為理所當然。
「把家裡的事情打點好,是妳作為主婦應當的責任!」這麼一個擔子,重重地壓在妳肩上。
沒有了世俗的回饋,
妳甚至不好意思給自己找點樂子,
和對那些有在「上班」的人
提出妳的需求。
最糟的是,滿足家人的每個需求與期待似乎被看成是妳的本份。
而妳,似乎也默默同意。
為了把事情做對、做好,妳盡力地服務家人,而忘了讓他們付出、或至少和妳合作。
因為擔心搞壞關係,妳幾乎不做它想。妳幾乎要相信,只要妳忍氣吞聲、努力承擔,就會沒事。或者至少省了溝通的過程、吵架的時間、解決衝突的風險。事情一個接著一個來,妳忙的像個陀螺,也漸漸的不再思考怎麼去表達妳的需求。忙碌的妳,似乎表現得不錯、沒有人抱怨,然而表面的平靜下,妳隱隱的擔心自己是否撐的住,懶於向外訴說的那些種種、向內重重的刺向妳心。(延伸閱讀:「為什麼孩子出生後感覺這麼不快樂…?」—其實產後憂鬱並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
找到一份屬於妳的溫柔
在家務的戰場中,不免的我們會想起母親,那個我們最熟悉的影像。
妳卻不一定喜歡這個想法,妳可能覺得需要向媽媽學些為人母的道理,畢竟她似乎有經驗得多。但妳可能也很猶豫,畢竟妳太了解自己跟母親有多不同了,妳甚至恨不得不要有哪一點和媽媽一樣。況且隨著時代邁進,媽媽照顧妳的方式,可能對妳來說早已落伍,現代的育兒資訊,早已不同當年。(延伸閱讀:「不是因為你很糟,只是小時候的你受了傷。」正視隱形的情緒虐,跟自己的童年和解。)
而妳說不出口的,
可能是妳害怕孩子得受
妳童年受過的苦、
走上同樣的路。
可能妳也不大確定,如果妳把家庭照顧的好,媽媽是否會為妳喝采。
當媽媽經驗老到地示範、介入,又或者批評,那一瞬間妳似乎被擊垮了。
妳所做的、供給的,是否被看做是好的,是否被感謝著?在經驗豐富的媽媽面前,妳覺得自己總是不夠成熟,要求被尊重、被感謝似乎不太恰當。又或者,妳覺得妳就該服務一家子而不值得稱謝。
這些想法想必讓妳很困擾:有時妳好像非常的重要,重要到所有大小事都非妳來辦不可;然而有時妳又被說成僅只是一名不諳世道、為小事煩憂的主婦,這兩種聲音時常將妳撕裂,找不到出路。
希望妳能找到信任的出口,理一理這些聲音;我們也希望當妳需要時,總能找到一份屬於妳的溫柔。(延伸閱讀:預防產後憂鬱!新手媽媽提升心理健康的10種方法)未來的日子裡,無論妳決定要當全職主婦、職業婦女、或是用妳自己的步調找到折衷的方案,都請您不要猶豫地尋求協助,別將自己隔離起來。我們也很歡迎您能分享妳的心情與想法,並且期待收到回應!
粘慧美 醫師/王映淳 臨床心理師
合筆
你可能還會想看…
媽媽寶寶專欄 | 「知道自己懷孕時,其實心情很複雜…」一封心理師寫給孕媽咪們的信
「媽媽妳要變身超人了嗎?」親愛的,我們都需要停下來,給自己充飽電(上)
作者介紹
粘慧美醫師和王映淳臨床心理師,長年在精神分析薰陶下,和兒童與成人工作,協助不同階段的人們適應不同階段的心理掙扎。 近期,在愛兒學支持下,我們正在發展協助媽媽與寶寶的團體方案(延伸閱讀:嬰兒也能參加團體嗎?嬰兒居然早早就有團體社交能力)。接下來,我們將與愛兒學共同推出媽媽寶寶支持團體的相關服務(延伸閱讀:「嬰兒居然也是社交團體的重要成員?」—參與媽媽寶寶團體的體驗與收穫會是什麼?),請持續鎖定愛兒學粉專,以取得最新的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