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大山諮商心理師
爸爸到底是怎樣的存在?—脫下既定的角色,身為父親的自己才能真正被看見(上)
在當代社會中,性別角色分工已有不少變化,雖然不再像過去那般強調「男主外、女主內」,但男性仍較少被期待擔任滋養性、情感撫慰的角色,而是被期待擔任主要經濟來源的角色。怪不得,網路上總是三不五時就聽到「工具人」三個字來形容男性(你很少聽到用「工具人」三個字來形容女性)。
如果你去街頭隨機訪問男性,我相信有許多男性都不喜歡被用「工具人」這個三個字來描述。「工具人」一詞不僅暗指了男性處於一種被利用、被使用的角色,可能更暗示了「男性只會行動,但是不會感受與表達」。
這當然是有些偏頗,但身為男性諮商心理師的我,卻也不得不承認,有時候男性還真是不懂得情緒及自我表達。
一本經典的性別著作「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光看書名就知道,男性跟女性好像是來自不同星球般,有著不同的思維與處世模式。常常聽到女性埋怨她的另一半:「為什麼他都不懂我的感受?」也許男女真的有別。
我在心理諮商的實務現場中,確實常觀察到男性透過「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的方式來處理問題。理智化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透過分析、思考等策略來解決問題。
這當然是很有效率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但其實卻也隱含了某種情感隔離,雖然有效因應問題,
但也讓男性身旁的女性、或小孩,
覺得自己真實的心情被忽略、被冷落。
因為男性有時候自戀的覺得可以解決所有問題。而傻傻的男性還沾沾自喜,覺得自己很懂得解決問題。
殊不知,只知道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父親,
反倒讓子女不知道該怎麼樣親近你。
另一個值得思考的點是臺灣社會的發展與變化。
臺灣近二十年來經濟快速成長,科技業、服務業的蓬勃發展。尤其在科技業當中,「工程師」一職成為許多中產階級當中,一種顯著而具有代表性的職業。科技業講求競爭與速度感,工程師往往需要長時間的工時、輪班、或者需要隨時on call待命。這使得許多當代擔任科技業的父親,他雖然不想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缺席,但最後仍在家庭經濟需求、性別角色分工的種種價值觀裡,不知不覺缺席了子女的成長。無奈無力但又不知道該怎麼解決,好像是許多工程師父親很難說出口的心事。
身為性別角色男性的「難」,
以及面對父親缺席的「難」、
或者父親因為疏離或衝突而造成情緒陰影的「難」,
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議題。
心理諮商雖然不是解決所有父親議題的萬靈丹,可是依然有一個重要的價值。
心理諮商透過一個保密、隱私的空間,重新給予渴望關係、渴望親密、希望不要老是被當工具人的父親,一個好好述說自己的機會。可能是想親近子女卻不知道方法的父親、可能是自覺成長過程被父親所傷的子女、也可能是希望填補父親缺席的生命遺憾。
如果能留點時間、空間給自己,透過心理諮商讓自己生命中的「難」,找到一個傾訴的出口,試著不是分析解決問題,而是重新感受自己的情感,擺脫傳統對男性角色的期待,更貼近自己的感受。
你可能還會想看…
心理師媽咪系列|「就是妳這樣寵孩子!不想管你們了!」—幫助爸爸解鎖擁抱脆弱的自由,才能回到合作的親職角色。
心理師陪你看「零到一歲」| Ep01.愛—育兒這件事會怎麼影響你跟寶寶的大腦?
心理師媽咪系列|「就是妳這樣寵孩子!不想管你們了!」—幫助爸爸解鎖擁抱脆弱的自由,才能回到合作的親職角色。
作者介紹
陳大山諮商心理師。任職於台北2042心理諮商所、新竹心璞藝術心理諮商所。關注家庭、親子議題。對於男性、父職的生活、心理議題亦相當關注。認為男性的心理議題長期受到社會忽略,希望鼓勵更多男性找到生活意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