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駱郁芬 臨床心理師
『弟弟弄我東西的時候我就罵他白痴把他推走,
我哥也都這樣罵我的,誰叫他這麼幼稚。』
「妹妹出生到現在兩歲了,曾經有過什麼時候,讓你覺得有妹妹很開心嗎?」
『完・全・沒・有!』
身為臨床心理師,我在治療室裡聽到不同年紀的孩子,這樣子說著。
在這些話語背後我陪著孩子看見心底的憤怒、傷心、無力、害怕,他們不是壞、不是小氣、不是殘暴,而是覺得不公平、擔心爸媽不再愛他、想要告訴大人他需要幫助、惶恐於自己會不會是下一個被懲罰的人。
那些行為衝突、
那些緊繃的關係,
都只是表象,
急切地呼喚著大人
去看見底下的深淵。
弔詭的是,這些孩子的家長,都是深愛著他們的、努力付出所有的、盡力的。
「他怎麼會不知道我愛他?」那一天,媽媽在治療室裡無力地問,眼淚掉了下來。
作為臨床心理師的這些年,我經常地梳理自己的成長經驗。好幾次想到我爸爸曾說過「你最好命了,那時候我們都帶著你到處去,你妹才不像你這麼好命。」
但當時的我,總是不服氣。妹妹跟我差了四歲,在成年之前,我經常覺得憤怒,覺得被犧牲、被要求、覺得不公平、覺得承擔太多,也覺得不被愛。
當了臨床心理師、當了母親,每一個生命經驗,都讓我對於家庭、對於手足、對於關係,有更多的理解與思考。(延伸閱讀:如果你比較偏愛其中一個小孩…4種方法教你如何不偏心?)
我看見當年父母的侷限,
從而理解他們的奉獻,
但我也看見了自己心裡的傷,
接納自己需要慢慢被陪伴與處理。
這幾年裡,因為推動正向教養,我帶了許多家長團體,在團體裡,除了理解孩子,我們也努力理解關係、理解自己,然後試著看見自己的生命經驗,如何影響我們看待教養。
這本《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以及作者在本書之前的著作《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都是在陪伴我們看見這些。
當爸媽先好好安頓自己,才有辦法安頓孩子
或許因為作者蘿拉・馬克罕博士也是臨床心理師,閱讀她的書,總是特別觸動我。
我非常喜歡她書中看待孩子、看待關係的觀點,從依附關係到對自己與孩子的尊重、在乎感受的同時仍設定界限和原則,都跟我這幾年工作的正向教養方向非常契合。
作者在上一本著作《與孩子的情緒對焦》中,帶著我們去看見家長自身的各種面向:我們的成長經驗、我們的需求、我們的困境。(延伸閱讀:需要被療癒的童年創傷症候群—帶孩子前,先好好照顧你內心的孩子)
安頓好了家長,然後才與我們一同檢視「教養」這件事的基礎。
而這一本《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則是聚焦於「手足」主題的深入延伸,先從手足關係的根本去思索,讓我們看見懲罰或放縱的無效,接者給予大量具體的方法,讓我們能立即用於日複一日的手足衝突中,像是手足間的爭執、攻擊,甚至是「搶著按電梯」這種,作為父母才懂的崩潰時刻。
培養良好手足關係的重點:預防勝於治療
除此之外,這本書最實用的莫過於迎接新手足的準備了!
在手足議題中,「預防勝於治療」絕對是金科玉律,如何協助孩子面對家中的新生命,在生產前、嬰兒剛出生,以及幼兒期,分別可以怎麼做,書裡都有清楚的方法可以依循。
在我自己當了母親後,深深感受到:
做家長真的是世界上,
最容易有挫敗感、
最容易失去信心的工作了!
永遠擔心自己是否做對、
是否給得夠多、
是否做得夠好。
隨時有人告訴我們這樣才對、那樣更好。
但在歷程中,家長的懊惱、自責、挫敗、失望、迷惘,並不容易有空間被看見。
幸好,這本書(以及它的前作《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就是這樣的空間。它們溫暖、寬容,讓我們感到自己的那些困頓都被接納,同時又給予我們方向與方法。
只能說,作者真的很懂得我們需要的。
作為臨床心理師、作為母親,我誠摯地向您推薦這本書。
願我們都找到力量。
《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與孩子的情緒對焦二部曲》
作者:蘿拉‧馬克罕博士 (Dr. Laura Markham)
譯者:傅雅群
出版社:心靈工坊
******************
【購買本書】
TAAZE https://pse.is/txsey
心靈工坊 https://pse.is/wynz2
你可能還會想看…
心理師媽咪系列 | 小孩吵架的處理重點不在一模一樣的公平,而是在親子連結
「為什麼都要大的讓小的!?」(上)—手足衝突時,爸媽做到這9點能幫助孩子學習健康的寬恕
「我討厭他!我不跟他好了!」 專家建議8個妙方,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作者介紹:
駱郁芬 臨床心理師 / 男孩媽。米露谷心理治療所所長,從精神科到早療到正向教養,一步一步走進教養與兒童發展的核心。 想法天馬行空,做事風風火火,對什麼都充滿好奇,三分鐘熱度,唯一不曾變過的,是希望每個孩子都有機會被好好理解,好好接住,好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