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澤爸(魏瑋志)
「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是最重要的處理原則,
也就是說,覺察到自己與孩子的對話,
總是不斷的你一言我一句,彷彿開啟辯論會一般,請記得,一定要先暫停對話。
而暫停對話的方式,不能是被激怒起來的情緒宣洩,而是要適度的情緒表達。
有次,我對澤澤管教的時候,他小小翻了一個白眼,我看到了內心不是很高興,用著比較嚴厲的口吻,但依然平視地看著他,平穩地說:「兒子,或許爸爸剛剛講的話,你聽了不耐煩,只是你翻白眼的眼神,讓我看到了也很不舒服,有種不被尊重的感覺,是很生氣的。如果你現在聽不下去,我們先暫停,反正我也在生氣,可能會說出氣話,所以,等一下再說吧。」(延伸閱讀:「你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嗎?」—誤會,是親子感情最大的傷害(上) )
 對青少年最好的暫停方式,
就是離開現場,
讓雙方在能夠緩和心情的地方待著。
情緒宣洩的方式,是對他說:「你這什麼態度!再翻一次白眼,給我試試看,給我滾出去。」聽的人是很不好受的。
「情緒表達」與「情緒宣洩」的差異在於,情緒表達是嘗試說出自己的感受,並且會顧慮聽者的感受,而情緒宣洩則是完全不顧周邊人的感受,恣意地把心中的火倒出來,造成傷害也不在乎。 (延伸閱讀:認識自己的身心地圖—學習辨識情緒與身體感受 )
孩子點燃了我們的情緒,
但是,情緒是屬於自己的。
要怎麼處理它(情緒),
我們是可以選擇的。
情緒控管的成熟期,大概是十八到二十五歲,身為成人的父母,相較於孩子,我們理應是情緒管理比較穩定的一方。我們要展現出以「情緒表達」的處理方式,成為孩子最棒的一面學習鏡子,這才是真正愛他們的方式。因為,他們值得我們用更好的方式來對待。
面對最愛的家人,雙方有了回嘴、鬥嘴或不耐煩的樣貌,我們要做的是,暫停彼此的戰火,說出適度的情緒表達,而非肆意的情緒宣洩,待情緒緩和了之後,再回來溝通。
從情緒探索背後的原因
有位爸爸在工作坊時,與我模擬與他兒子(男生,國一)對話,他說,兒子的回話都很不耐煩,問他話,都是回答:「沒有啦。」「沒事啊!」「就跟你說沒事,幹嘛一直問啦。」甚至偶爾還會「厚」的一聲,再加上一個翻白眼。(延伸閱讀:「到底怎麼講才會聽?」—幫助男孩從混亂到穩定的4個陪伴關鍵(上) )
我們角色互換,這位爸爸扮演他的兒子,而我扮演他。對話的模擬情境,是兒子的心情好一些了,我敲了敲他的房門,坐在身邊。
「兒子啊。你現在還好嗎?」我以平和與緩慢的語氣說。
「沒事啊。」由爸爸扮演的兒子,情緒比較穩定,願意回答。
「爸爸問你哦,剛剛爸爸剛剛看你的表情怪怪的,想要關心你,但是似乎你不太想回答,怎麼了?可以告訴爸爸,我在問你話的時候,感受是什麼嗎?」(從感受為出發點)
「喔,就很煩啊。」
「煩什麼呢?」(順著話來反問)
「煩,你又要一直問了。」
「了解,所以,爸爸之前會一直問你問題,即使你不想講了,我還是不斷地問,所以,你就開始覺得煩了。是嗎?」(重複他的話來核對)
「嗯。」
「好,謝謝你告訴我。爸爸想讓你知道,我很關心你,可能關心的方式讓你不舒服了,爸爸之後願意調整。只要你跟我說你不想講了,我就不再問了,好嗎?」
「可以啊。」
「那麼,你下次覺得煩了,可不可以請你試著用爸爸可以接受的方式來說,而不是用翻白眼,好嗎?」
「好。」
「你知道怎麼說嗎?」
「不知道。」
「爸爸可以教你,你願意的話,可以試一試,不願意,也沒關係,好嗎?」
「好。」
「下次,你感覺到自己有點不耐煩了,可以跟我說:『爸,我知道你問我是關心,只是我現在有點聽不下去了,可不可以等一下再說。』只要你跟我說這句話,爸爸就知道要停止了。」(延伸閱讀:你是在接納,還是在忍受—寫給想要放過自己與孩子的你(上) )
後來,角色換回來後,我還跟這位爸爸講:「如果你兒子真的有說出這句話,請一定要好好地稱讚他。等到雙方的心情緩和之後,跟他說:『兒子,謝謝你在不耐煩的時候,還願意壓住情緒,向爸爸說出這句話,你超棒的,我好愛你喔。』給他一個正向的回饋。」
如同先前所說的,不耐煩的行為背後,有其相關聯的情緒,多半都是煩躁。
雙方的情緒緩和之後,
從煩躁為出發點來探索,
往往就能挖掘到他為何會這樣的原因。
原來是兒子不想講了,但爸爸依然持續追問。得知原因了,沒有說服、沒有否定,只有關心與理解,也願意為了孩子而調整。如此,讓那個不耐煩的他,擁有了被接納與被包容的感受,相信會開啟下次更好的溝通機會。
本文摘自《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不說教的情商課,讓親子都被好好理解》
你可能還會想看…
「爸爸媽媽,我還需要你們的帶領。」—不要太早把孩子當成夥伴(上)
作者簡介
 
			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800x1053.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