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馮彥翔諮商心理師
父親節又要到了,讓我想起之前在諮商室中見過,努力想著要成為好父親的幾個不同的男性的故事。(以下故事經過混合與調整)
若真要細談,還會有更多更多不同的「努力想要成為好父親」的困難劇本。自己的期待、伴侶的期待、其他親友的期待、專家學者的意見,若加上各自的現實困境(時間、經濟、身心壓力),便很容易讓人覺得不知所措。
當足夠好的爸爸真困難
看到這裡,可能會很多人有個感嘆是,父親真難當。但若將上述故事中的S、H、J、M替換成母親,可能也同樣合理。仔細想想,父親會碰到的困境,與母親會碰到的困境,並無太大不同。要成為一個好的父親,與成為一個好的母親,也沒有太大的不同。(延伸閱讀:「爸爸跟孩子之間的親密感要怎麼培養?」—原來心理師爸爸是這樣做的!)
也許有人會習慣性想像,父親(或者男性)要扮演什麼角色,又與母親(或者女性)有什麼不同,但我認為大多時候,刻意強調性別差異沒有太大幫助(而且會讓單親家長陷入尷尬的局面);即便我們以心理學理論談論父性功能或母性功能,也仍會強調雙親都需要具有這兩種功能。(延伸閱讀:心理師媽咪系列 | 為什麼老婆要抱怨又不討論怎麼解決問題?—新手爸爸求生須知)
就算有些論述在現今社會中看似是符合的(例如「男性比較不善於表達情緒」),那也可能是由不平等的家庭、教育、社會文化氛圍所養成,我們應該要避免繼續強調這樣的影響,而不是將這樣的現象視為理所當然甚至發展出後續論述(例如「所以母親要負責教導小孩如何表達情緒」)。
同時如果我們可以避免強調性別角色
或者性別氣質的差異,
便不會過度執著於「男性榜樣」這件事情上。
如果真的要說在成為父親的過程,什麼會是男性獨有的,那可能是看著自己的太太在懷孕、生產、哺乳的過程,內心可能會被攪動起的(甚至自己無法覺察到的)複雜想法與情緒。但要描述這些現象,甚至處理相關議題,可能需要大篇幅的心理動力相關論述或者深入的個別治療。在下篇,我想談談在大多數的狀況下,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或者夠好)的父親/家長。當男人變成爸爸。—心理師建議:「跳脫必須完美的框架,才能從經驗摸索出自己的路。」(下)
你可能還會想看…
新手爸爸,你知道自己對小孩有多重要嗎?在兒童依附關係裡爸爸是關鍵要角!
「要當好一個現代爸爸到底有多難? 」—萬事屋爸爸的修行之路。
「什麼是溫和又堅定的正向教養?」—專家說這樣做,不用提高音量也能幫助孩子守規矩。
作者介紹
馮彥翔,諮商心理師。從醫學系離開進入諮商所,不斷探索人生中不同的可能性。關心兒少、親子、多元性別、多元文化議題,期待每個人都可找到好好活著的方式。有時很真實,有時很胡鬧。 粉絲專頁:馮彥翔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