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珍奈特.蘭絲柏芮(Janet Lansbury)
譯|傅雅群 諮商心理師
這二十年裡,我開設了不少幼兒親子團體,我看見許多小孩很有社交天份,這些小孩彷彿天生就懂得如何與同儕有效、適切地互動。然而,對大多數小孩來說,掌握社會化的秘訣是一個大挑戰(也可能終其一生都不是容易的事),一不小心就搞得一蹋糊塗。(延伸閱讀:孩子要進入小學了,爸媽如何幫孩子預備進入小一新生活?)
若要幫助小孩增進社會技能,我們可以做以下兩件事:
- 提供支持、看見小孩在過程中的辛苦,然而盡量保持最少的介入;
- 信任,這是最重要的。我們需要看見小孩所擁有的學習潛力、相信他們的進步,否則他們很難相信自己做得到。
因此,信任是最關鍵的,但它並不那麼容易做到,尤其當我們的小孩看起來要不是太過主動、要不就是太過被動的時候。
關於如何回應小孩所展現的攻擊性行為,我曾分享過一些文章,因此,我認為分享一些關於如何鼓勵那些看起來很被動的小孩(例如放棄自己所有的玩具,看起來傾向迴避困難、或容易投降屈服,不喜歡與人互動),應該也會是有幫助的,以下是我想到的:
不要投射
小孩跟我們不一樣,他們也許遺傳了我們比較安靜、多思多慮、容易反省自己的個性(我認為這是很好的特質),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會因害羞而受苦、與人互動時很不自在、或甚至被人欺負,就算我們過去曾經歷過這些。我們的相信與接納將為小孩開創可以健康、穩固自信、悠然自在的可能,即便這些也許不是我們的經驗,但這是我們身為父母所能給小孩最寶貴的禮物。
不要批評
我們去批評自己的小孩(為什麼他不拿好那個玩具?)、或別人的小孩(那個小孩很壞,為什麼不輪流玩?)只會加深小孩之間的紛爭與情緒,這會讓健康的處理歷程與探索變得更不可能發生。
不要懷疑
當我們被小孩逼急了,便很容易忘記我們在這個情境裡其實是很有力量的,小孩擅於察言觀色、容易被我們的情緒所影響,甚至可以說他們能讀我們的心,我們對小孩的懷疑會挫折他們、令他們失能,我們若把小孩看得脆弱、被動或容易受傷,這可能會形成自我應驗效果,而讓他們真的變得脆弱、被動或容易受傷。
不要幫小孩修正或拯救事情
採取開放、信任的態度,只有為了避免受傷時,我們才會有所介入。並且當我們想要介入得更多時(例如我們想要去保護小孩手上的玩具),我會很謹慎地考量是否要這麼做,因為過度介入(例如要求其他小孩讓你的小孩加入遊戲)容易在小孩心中強化某種印象,讓他深信他無法靠自己、需要我們幫他把生活安排得好好的,例如他好像需要我們的強迫或敦促才去向他人打招呼、或參與活動等等。(延伸閱讀:「幫助」和「過度介入」有何不同?)
信任,信任,信任!再強調一次,小孩能夠感覺到我們的不自在和不接納,並且,這會讓他們僵住,失敗的感覺將縈繞在他們的心頭。
相信小孩
不斷提醒自己「我的小孩正處在他人生必經的道路上,現在就是他原本應該有的樣子」是很有幫助的。
保持敏銳的觀察
敏銳的觀察可以避免投射,這需要我們放掉自己的恐懼與懷疑,摘掉大人的視框,以開放的心看待事情。我的導師瑪德.葛伯(Magda Gerber)是一位嬰兒專家,她建議父母安頓好自己對小孩的關心、先入為主的觀念,那些看似沒在幹嘛的空暇會是想像力的搖籃,讓我們可以空出心智,而能夠更清楚、理解小孩的觀點。
保護與支持小孩
當發生爭吵或出現比較緊張的狀況時,冷靜地靠近小孩,以提供支持,因而能早一步阻止孩子們動手打架。如果已經事發了我們才出現,我們應該盡量保持冷靜,以免讓我們自己的情緒反應也影響了這個情境。經驗的消化對小孩來說往往是很慢的、漸進的歷程,他們需要、也理應擁有這些時間去慢慢釐清自己是什麼感受,而不應該是由父母直接告訴他。
當小孩能逐漸形成自己的觀點,我注意到他們對攻擊的態度不再只是覺得被冒犯,而會變得比較困惑,他們會想要搞清楚這一切是怎麼回事,而這是很健康的。我想,那些會大聲尖叫或肢體攻擊衝動的小孩,他們用著不一樣的方式在經驗自己的感受、或要忍耐這些感受,又或者,也許他們只是對感受這件事情的心態比較開放罷了。(延伸閱讀:孩子玩遊戲很好勝、輸不起?專家教你如何應對、孩子被欺負時,父母可以怎麼辦?你的反應是最好的示範)
像運動比賽轉播那樣只說我們知道的
當我們只承認我們所確知的事情時,我們將可以留給小孩很大的空間來讓他們從自己的經驗中學習。從第一手的經驗裡學習,對孩子來說會是最大的收穫。
給小孩一些小秘訣、或開放的回饋
如果我們的態度是信任的、而非恐懼或不舒服的,我們便能將任何經驗看作是對小孩有益的,而不會因為自己感到失望而一味去指正小孩、或要小孩反省。
保持情緒中立
做小孩的安全港灣,讓他們可以盡情分享跟探索,這是我們很重要的目標,但我們不需要是完美的,與小孩待在一起時,我們僅需要相信我們自己、也相信這個過程。(延伸閱讀:給害羞的孩子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