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家民 諮商心理師
但相對也不一定能快速掌握孩子在學校的情況,除了關注課業學習表現以外,
相信許多爸媽也掛念著孩子的人際與交友情況。
其中,在社會新聞或影劇故事中時有耳聞的「校園霸凌」,
是許多父母心頭的巨大隱憂,殷切盼望著自己的寶貝不要成為事件裡的主角。
如果得知孩子遭遇類似狀況,爸媽可以怎麼做,在第一時間幫助孩子維持內在力量?
「同學偷偷罵我、說我成績不好,又愛裝可憐。」
「我找不到課本,最後在資源回收箱看到自己被撕破的課本。」
「說好的天真無邪呢?」有時我們不禁震驚哀傷,怎麼有些孩子年紀輕輕的就無視被霸凌者的痛苦,帶來這麼重的傷害。
但在校園現場中可以發現,
會有霸凌行為的人不一定是「壞」孩子,
更多時候可能是「懵懂無知」的孩子。
無知包括幾個層面,一是同理能力尚不完善,難以了解自身言行對別人造成的影響。部分的霸凌者在當下可能意識不到自己傷了人,在長大過程中才逐漸反應過來,原來自己的行為就是霸凌。二是認知功能還在發展中,不一定能好好梳理自己「為什麼」想要排擠別人,容易因為對方剛好具有自己不喜歡的特質就全盤否認敵視這個人,或者不明所以就跟著同學們展開排擠行動。(延伸閱讀:「如何有效面對霸凌?」—教育孩子具備同理心、堅定表態)
霸凌某種程度上可說是人性發展脈絡下的常見現象,和以下兩項心理狀態有關:
- 「人看到自己不喜歡的對象或敵人受苦受難時,普遍會有開心、舒暢等正向感受。」
- 「人在成長歷程中,會藉由各種方式追求權力、自尊與歸屬感,來滿足自己的安全感和生命意義。」
當孩子開始上學,需要執行學校的各種任務,好比吸收課業知識、結交朋友、練習遵守規範。過程裡,孩子會彼此觀察與比較,也會在意自己和別人的異同,並嘗試分辨哪些行為與特質可能會被喜歡,哪些則會被否定。依著這個脈絡,校園裡常出現的關係霸凌,可以簡單區分成兩種現象:
現象一的開端經常是某位孩子與班上多數人熟悉的、普遍的樣貌不一樣,或與大家習慣的團體共識及人際規範不相符,例如上課特別愛發問、特別活潑好動、特別害羞沉默、玩遊戲未守規則、愛開玩笑或說謊、上課常打瞌睡、身材容貌外表顯眼(或者穿著比多數人樸素、比多數人高級),而被視作特立獨行、很難相處、搞破壞、不會看人臉色、故意找麻煩、愛現、有缺點……。(延伸閱讀:「善良其實是一種能力,孩子也需要學同理。」—專家表示透過7關鍵,有效建立幼兒的同理心(上))
接著,這位孩子會被一部分的人視作異類。同學們覺得這個「不同」很陌生、好笑、讓人困擾、不被喜歡,而嘲諷、排斥這個行為特質;或者,覺得自己的權益因此被剝奪與妨害了,進而不接納他是團體的一員,並透過排擠的方式保持距離。
一方面是維護自己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我們跟奇怪的、不好的他不一樣!) ,
一方面也希望藉由這樣的「制裁」,
讓那位孩子能遵守群體共識,
以符合同學們認為正常的樣子及欣賞的樣貌。
有時一些諸如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妥瑞氏症、憂鬱症等高需求與高敏感的孩子,也容易因與眾不同的表現未受正確理解,而被覺得怪異;或因為對壓力與環境刺激產生反應後情緒高亢、暫時暴衝、難以靠自己調適,而讓同學們覺得被干擾或被傷害,並對這樣的孩子漠視、敵視、敬而遠之。
上面這些狀況,霸凌者與旁觀者可能不會感覺自己是霸凌,而僅是開開玩笑,或是師出有名地維護自己與團體的權益、秩序及價值,讓被霸凌者「合群」。(延伸閱讀:「今天在學校還好嗎?」—除了這樣問,還有什麼方式可以跟孩子聊聊在學校的狀況?(下))
現象二則可能是某位孩子發現了另一位孩子的言行舉止或存在,威脅到了自己的自尊或內心的安定。例如孩子A發現孩子B好像比自己表現更優異、比自己更快樂、比自己更沒有壓力、比自己更被爸媽關愛、比自己更有想法……。這些自己渴望而未得的特質或狀態,讓孩子A本能對孩子B產生看不順眼與忌妒的情緒,
因為忌妒希望藉由讓對方難受,
來降低自己的挫折和自卑,
以此滿足維持自尊心和安全感的需求。
當孩子A在班上的影響力足以讓其他人群起效尤,或者剛好就有幾位同儕的心境與處境如同孩子A,使得孩子B的力量難以和群體抗衡,就容易演變成孩子B被排擠,或孩子B被惡意針對的情形。此種狀況下,孩子B甚至可能不一定理解自己被敵對的原因,而更顯無助與失落。
而被排擠的孩子可能會面臨哪些辛苦之處,需要什麼協助呢?
你可能還會想看…
「我的孩子被欺負了嗎?」 —面對可能的排擠或霸凌,家長如何觀察與陪伴?(下)
「終結霸凌」不只是教育問題,而是整體文化層面需要思考的權利與關係議題。
作者介紹
林家民。現職學校諮商心理師、動物輔助治療師。由文學步入心理學主修,關注的都還是生命裡的悲傷與愛。童年當過一陣子孩子王,現在試著陪伴大人理解小孩,也陪伴孩子探索自己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