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兒學
  • 嬰兒
    • 哭泣
    • 嬰兒照顧
    • 母乳與餵食
    • 睡眠
  • 幼兒
    • 親子關係
    • 幼兒發展
    • 手足感情
    • 帶養難題
  • 親職看版
    • 你的童年
    • 寫給爸爸
    • 正向教養
  • 心理師媽咪系列
  • 好孕40週
  • 初生12個月
  • 專業選文
  • 會員中心
    • 會員登入
    • 會員註冊
  • 加入Line好友
  • 登入
  • 註冊會員
  • 會員中心
愛兒學
  • 嬰兒
    • 哭泣
    • 嬰兒照顧
    • 母乳與餵食
    • 睡眠
  • 幼兒
    • 親子關係
    • 幼兒發展
    • 手足感情
    • 帶養難題
  • 親職看版
    • 你的童年
    • 寫給爸爸
    • 正向教養
    • 心理師媽咪系列
  • 懷孕生產
    • 每周孕事
    • 生產故事
  • 好孕
  • 初生
  • 專業選文
  • 影音課程
    • 嬰幼兒課程
    • 生產準備
  • .
  • .
  • .
  • 幼兒
  • 親子關係

我們都是「兒童文化」殺手

  • 2019 年 4 月 2 日
  • 愛兒學編輯部
Total
0
Shares
0
0
0
0
0
Like
Line
Tweet
Pin it
Share
Share
Like
文\彼得.格雷(Peter Gray)博士
譯\YT Wu

 

我並非想貶低大人在兒童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但老實說,若要談到兒童的成長發展,我認為大人總是太抬舉自己的重要性,自以為是自己教養了他們、帶他們融入社會,但其實不盡然如此。

當然,孩子的生活少不了我們。孩子需要我們,我們讓孩子吃飽穿暖,並適時成為他們的避風港。不僅如此,我們也是孩子的榜樣(有時候也是壞榜樣),讓他們認識大人是什麼模樣。但我們可沒教養他們或帶他們融入社會,他們其實是自己領略的,甚至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更可能是向其他孩子學習的,而不是我們這些大人。要是兒童心理學家真是一群「兒童」的話,兒童發展的理論必然會談更多同儕影響,有關父母的篇幅則會減少。

 

孩子就是要在「兒童文化」中成長

你是否注意到孩子在穿著、音樂、說話方式、興趣以及其他一切事物的喜好,其實都與認識的孩子有關,倒和你比較沒有關係。不必多說,你一定有所察覺。事實上,孩子生來就會去觀察生活周遭的其他孩子,並且試著融入群體,他們不僅會去學同儕做的事,也會弄懂同儕知道的事。綜觀人類大半歷史,這就是兒童「受教」的方式,儘管我們這些大人錯誤地想要終止這事,將教育的重責大任攬到自己身上,時至今日,與同儕來往仍是絕大多數孩子的成長之道。

當人類學家要觀察傳統文化中的成人和兒童,不論行至何處都能發現兩種文化:成人文化和兒童文化。當然,這兩種文化並非全然隔絕運行,而是會彼此互動影響;甚至當兒童逐漸成長,他們就會慢慢脫離兒童文化,進入成人文化。其實,可以將「兒童文化」理解成某種「練習」的文化,孩子會嘗試不同的生存方式、不斷演練和修正,藉此,成人文化的技能及價值觀就慢慢成形。

我是在研究狩獵採集社會的群體生活時,開始認真思考起「兒童文化」這回事。我讀了不少資料,也對在這類社會型態中生活過的人類學家進行研究,我發現這些社會裡頭的兒童(約略從四歲左右到十五歲左右),一旦睡醒,就是跟一群群的同伴玩耍、探索,反而不在成人身邊(Gray, 2012)。他們優游於各種年齡的同儕群體,年幼者會模仿年長的同伴,學習對方的種種行為舉止。我還發現研究這些傳統文化兒童的人類學家,也曾提過這些兒童多是藉由同儕團體學習如何融入社會、獲得教育(例如: Lancy et al, 2010和 Eibl-Eibesfeldt, 1989)。哈里絲(Judith Harris)1998年論述這類研究時,便提到若換個角度解讀西方俗諺「養個孩子得靠整村子人」(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其實也大有道理。她表示(p. 161):「之所以『得靠整村子人』,不是因為我們得靠一群成人來提點犯錯的孩子,讓他們不至於偏離正道,而是因為我們若有一整村的人,孩子人數就會夠多,足以組成遊戲群體。」

 

我仔細一想,也發現1950年代我住在明尼蘇達州和威斯康辛州時,生活方式和傳統社會的兒童差不多。我們得去上學(當年可不像現在這麼重視教育)、得做很多家事雜務,有人甚至還要打工,但絕大部分的時間我們都是遠離成人,跟其他孩子混在一起。我常常搬家,每到一個新城鎮或社區,就會感受到各地的兒童文化都不太一樣:大家會玩不一樣的遊戲、有不一樣的習慣、價值觀略略不同,就連交朋友的方式也有差別。每次搬家,我的首要任務就是瞭解新住處的同儕文化,以便融入其中。我生性害羞,但這也是一大優勢,因為我不會莽莽撞撞地隨便闖入某個文化,讓自己成為笑柄。相反地,我會靜靜觀察、研究我的新同儕,練習這個文化裡頭的重要技巧,之後才小心謹慎地打入他們,認識他們。事實上,二十世紀中期有好些研究者都紀錄、描述了許多歐洲及美國各地的兒童文化(例如:Opie & Opie, 1969)。

 

孩子是向其他孩子習得人生重要課題

在物競天擇的歷程中,人類孩童到底為何會演化至此,變得有強烈傾向要避開成人,但要花上大把時間跟其他兒童相處?其實只要稍作思考,就不難發現原因。孩子要是遠離成人,與其他兒童互動,就可以學會許多寶貴的課題;但若跟成人來往,不是半點都學不到,就是所學有限。這些重要課題包括:

 

(1)誠懇溝通

我不曉得傳統文化是否如此,但在現代西方文化中,成人對兒童常是高傲到了極點。成人跟孩子溝通的時候,尤其是立意良善時,通常都假假的。舉例來說,大人指著某個紅色的玩具消防車,問四歲的孩子說:「這是什麼顏色?」,這根本不是實在的問題。為什麼?除非這傢伙眼睛瞎了,或者色盲,否則怎麼可能不知道玩具消防車是什麼顏色?要是換做另一名孩子,就絕對不會丟出這麼笨的問題。事實上,不論國小國中還是高中,老師問的每一個問題都是明知故問──他們早就知道答案了呀(或者讀了教師手冊,以為自己懂了),所以大人真正在做的事情是考試,而非認真問問題。

再舉一例,某個大人看著孩子剛剛完成的塗鴉,稱讚道:「太厲害了,你真是了不起的藝術家!」換做是其他孩子,就絕對不會如此虛情假意。即便孩子越長越大,大人仍往往會以這種方式跟他們相處,把自己或對方當作白癡似的,而且大人所做的評論,背後多半是想教育孩子某些事物,或是藉此控制他們,而不是真的想分享自己的看法,也不是真的想瞭解孩子的想法。

幼童多半是遊戲玩耍的時候,會開始彼此溝通,而這些溝通是有意義的。他們除了要討論「玩些什麼」,也要協商「該怎麼玩」,他們會好好討論遊戲規則。孩子協商的方式跟大人沒太大差異,正因如此,比起兒童跟大人之間的虛假互動,這種「兒童對兒童」的溝通,對他們長大成人的生活其實更有幫助。

非僅如此,等到孩子長大一些,特別是到了青春期,他們之間的溝通內容會加上自己的心情和困擾。他們可以向朋友坦承這些心情,而不必擔心對方會像爸媽或其他大人那樣過度反應,或想插手介入。孩子想要分享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但不想要別人用這些事情壓制他。他們願意信任朋友,但無法如此信任父母和師長,其實是相當合理的。

 

(2)獨立及勇氣

兒童期的終極目標,就是脫離父母,並且慢慢獨立自主,成為自己的主人。兒童從兩歲起就老是把「不要」掛在嘴邊,因此打從「兩歲叛逆期」(terrible twos)起,孩子便已踏上獨立自主之途。一般來說,兒童到了四歲或更大一些後,就會想要脫離父母或其他成人,花更多時間與同儕相處,好去嘗試各種生存方式。

兒童文化的本質,往往是刻意與成人文化唱反調。即便是很小的孩子,也會故意說調皮搗蛋的話,刻意不聽大人的話。他們喜歡消遣大人,尋找各種機會打破規則。舉例來說,學校要是規定學生連玩具武器都不可以帶進學校,某些人就會故意帶玩具槍跟塑膠刀到學校,偷偷秀給同儕看,驕傲地展現自己違反了大人那些蠢蛋規則(Corsaso & Eder, 1990)。

人類學家坦堡(Collin Turbull)於1982年指出,在他研究的狩獵採集團體中,兒童會在遠離主要營地之處建造自己的遊戲小屋,並在那裡一起嘲笑大人的種種行為,他們不是誇張地演出大人犯的錯,就是誇飾大人漏洞百出的言論。孩子若想要從大人身上學到事情,就得自己去區辨利弊、去蕪存菁,他們不僅要吸收自己看到的優點,還要判斷跟消化大人的缺點,而這種事呢,要是大人在場,是很難自由行事的。

其實,邁向獨立自主這回事,多少跟培養勇氣有關係,像是面對挑戰的勇氣,以及處理日常生活中緊急事項的勇氣。只要遠離大人,孩子玩的多是大人會皺起眉頭,並且認定危險、需要阻止的遊戲,像是孩子會揮舞鋒利的刀子、玩火、爬樹,甚至會互相激對方敢不敢再往上爬。在幻想遊戲中,幼童會想像自己在對付巨魔、女巫、巨龍、惡狼,以及其他各式各樣的猛獸和殺人犯。在這類遊戲中,孩子將學會如何直視恐懼。對於任何想要生存下去的人來說,這無疑是極為重要的技能,也能幫助人們去面對人生中早晚會遭遇到的危險。

至於孩子玩在一塊的時候,還會學著思考要去做哪些活動,並且解決碰到的問題,而非老是依賴某個權威角色來替他們打點一切。這也是遠離大人、跟同儕玩耍的好處之一。在這種情況下,因為沒有大人在場,孩子必須自己扮演大人的角色。所以說,這些玩樂和遊戲,其實都是孩子練習成人技能的時間,以便未來順利接軌道進入成人世界。而一旦大人插手介入、想要提供協助,就會毀了這一切。

 

(3)創造規則,並瞭解規則的意義及可變性

大人與兒童玩的遊戲,根本的差異在於大人多半會遵循一套事先建立好的僵化規則,而孩子視規則為可以修改、變動的事物。大人打棒球、玩拼字遊戲或是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會遵守(或者至少試著遵守)所謂的「正式規則」。相反而言,兒童玩遊戲的時候,通常是邊玩邊想規則,自己的規則自己訂(Youniss, 1994)。即便是打棒球或玩拼字遊戲的時候,只要大人不在場,他們就會自己想出一套規則來(這我是從兩位玩拼字遊戲的九歲小女孩身上學到的)。為何孩子玩的遊戲,通常會比大人的遊戲來得活潑、有創意?這就是一個原因。

知名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早於1932年便指出,比起跟成人玩耍,兒童跟兒童玩耍的時候,可以更深入、實用地去理解「規則」。孩子跟大人一起玩耍時,會覺得規則是由某個權威所訂,既僵化又不能改變。但若孩子是跟同儕一起玩耍,由於彼此關係較為平等,他們便會較樂於挑戰彼此提出的規則。一旦有人提出挑戰,大家多半會進行協商,討論出眾人能夠接受的新規則。如此一來,他們便知道規則並不是老天爺所訂,一點也動不得,而是人類用來讓生活更有趣、公平的發明。這是很重要的一課,因為這便是民主社會的基石。

 

(4)學習、吸收成人文化的技能與價值觀

儘管兒童有意區隔自己跟成人的文化,但其實也從成人的文化中引渡了不少要點。舉例來說,兒童玩遊戲的時候,會融入許多從成人身上觀察到的技能及價值觀。這就是為什麼狩獵採集文化的兒童會去模擬狩獵跟採集,農耕文化的兒童會去模擬耕地,而我們文化中的兒童則會跑去玩電腦。不僅如此,這也是為何狩獵採集文化的兒童不太從事競技性質的遊戲(因為這類文化中的成人會避開競爭),而我們文化的孩子則是樂於競爭(雖然不如成人的競爭激烈)。

孩子不只會在遊戲中模仿成人的行為舉止,他們也會自行詮釋,並摸索其他可能,試圖理解這一切。孩子玩遊戲的時候,總是那麼創意四射,他們會以成人的行為為基礎,發展出各種不同的變化。新的世代便是如此積累成長,不單單是複製父母世代的固有文化而已。

非僅如此,兒童生來就喜歡新奇事物,反觀大人在面對改變時,多是抱著懷疑的態度,不似孩子欣然擁抱一切。只消看看時下的兒童是多麼迫切學習最新的電腦科技,便可注意到這個現象。他們啊,對於這種科技知識,常是將爸媽遠遠拋在腦後。想當然耳,兒童文化重視的是自身世界需要的種種技能,不太關心爸媽當年成長的世界。事實上,每一代的成人都經常哀嘆孩子不玩自己年輕時代的遊戲,而這恰恰又是另一個孩子為何得遠離成人,才能自在玩樂的原因了。

 

(5)與他人平等互動

影響長幼互動最大的因素,無疑就是「權力」。大人不但高大強壯,地位和經驗也遠勝兒童,甚至掌握了更多資源,因此擁有凌駕於兒童的權力。有鑑於此,兒童跟大人互動往往是不平等的。但孩子長大後要成為有能力的大人,他們得學會平等與人相處。這麼一來,他們要練習這件事便不太能找大人,只能一邊跟其他孩子互動,一邊從中學習。

或許,兒童文化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教導孩子如何與同儕相處。事實上,孩子在與他人玩互動性的遊戲時,便常常練習這項技巧。畢竟,如果要跟別人玩,自己一定得時時注意到對方的需求,不能只顧著自己,否則對方很快就不玩了。孩子得拋開自我中心的心態,學習如何分享、學著如何有禮地跟其他人協商,也得學著為自己發聲,且不會忘了瞭解玩伴的想法,試著滿足他們的需求。這也是每個想要成功的人都必須學會的重要技巧。沒有這項能力,就不可能擁有美好婚姻、深厚友誼,更遑論願意一同合作的工作夥伴。

孩子得要在「兒童文化」下長大的主要原因,就是他們需要學習如何平等地與其他人打交道。這件事學得好,孩子在跟同儕互動之時才能發揮最佳學習效果。這麼說好了,兒童間的交流之所以比對成人更真誠、更能訓練勇氣及獨立、更能領悟到規則可以改變,以及更能無所顧忌地練習成人技能,正是因為他們的關係平等,而和大人互動則是被大人掌控、得聽大人的話。

 

成人打壓兒童文化長達數世紀

狩獵採集社會的成年人似乎清楚,兒童得在兒童文化中長大成人,大人越少介入越好,但隨著農業崛起,土地所有權及權力分層組織愈發重要,這件事似乎也越來越遭人忽略。大人漸漸覺得,自己得責無旁貸地壓抑孩子天生的固執任性,讓他們乖乖聽話,而大人讓孩子聽話的方法,往往便是屏除其他孩子的影響,乖乖聽從大人的指示。事實上,義務教育最初設立時,顯然便是為了這個目的而生。

要說誰稱得上是現代學校體系之父,恐怕就是德國虔敬主義的牧師法蘭開(August Hermann Francke)了。十七世紀末,他在普魯士發展出了一套義務教育系統,隨後為人複製、加強,傳遍歐美各地。法蘭開在給教師的指南中寫道:「(教師的)首要之務,就是破除孩子恣意妄為的天性。雖然教師若讓孩子變得更有學問,會獲得培育學子智識的讚譽,但這麼做還不夠,會忘了自己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令其順服。」他相信,要想讓兒童順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勤加監視、管理。法蘭開寫道:「年輕人不知道如何控管自己的人生,若不加以管教,行徑自會傾向懶散墮落。有鑑於此,本機構(普魯士虔敬主義學校)規定,學子絕不能脫離督導員的視線。只要督導員在場,年輕學子就會抑制自己天性,減少罪行,並慢慢克制自己不恣意妄為」(引自Melton, 1988)。

時至今日,我們或許難以苟同法蘭開的論述,但當今大人對兒童的諸多作為,其實都潛藏著法蘭開的思想。事實上,許多社會力量正密謀將法蘭開的提議付諸實行,而且遠比當年或過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卓著。現在家家戶戶的父母都深信,要是允許孩子遠離成人監視、和其他孩子玩耍,就是既危險又不負責任的,也因此兒童彼此遊戲受到的限制,比以往都要嚴格。我們不但延長孩子的在校期間、增加學校作業,也不斷強調考高分有多麼重要、禁止兒童未經成人陪同便出入公共場所,並以大人主導的體育活動和課程,取代他們原本自由自在的玩樂,種種介入都替孩子創造了一個督導者無所不在的環境,時時準備出手干預、保護及阻止他們培養勇氣、獨立,以及跟同儕練習那些與成人培養不來的技能。我在其他地方提過,這便是青少年和青壯年人口焦慮、憂鬱、自殺,以及無力感的情況會屢創新高的原因(Gray, 2011)。

 

網路拯救了兒童文化

然而,我們這些大人至今還未毀掉兒童文化的一大原因,是因為他們有個救星:網際網路。我們創造了一個現實世界,在這個世界裡,要是沒有成人在場,孩子多半不能聚在某處玩耍交流,但他們已經找到了生命的出路──他們上網,在網上相聚,不是玩電腦遊戲,就是上網聊天。在網路上,他們自己制定規則、創造文化,決定該如何與他人相處。他們大肆嘲笑大人,並刻意藐視大人訂定的規則。他們(尤其是青少年)以簡訊和社交媒體為載體,跟朋友分享想法和心情,而且永遠比父母和其他大人快上幾步找到方法來保護隱私。

當然,很多教育工作者和教養「專家」常大力呼籲要禁止或限制孩子使用科技產品的時間。是的,我們要是真這麼做了,最終將毀掉兒童文化。我們要是不准孩子以過往一貫的方式來自我教育,最終下一代的「成人」將會是一群不知所措的成人,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機會好好練習這回事。

 

原文連結

Total
0
Shares
Like 0
Line 0
Tweet 0
Pin it 0
Share 0
Share 0
Like 0
個人頭像
愛兒學編輯部

相關主題
  • 價值觀
  • 兒童
  • 兒童文化
  • 同儕
  • 大人
  • 放手讓孩子玩
  • 教育
  • 文化
  • 權力
  • 獨立自主
  • 規則
Previous Article
  • 幼兒
  • 親子關係

幫孩子「滅火」的26道暖心話

  • 2019 年 4 月 1 日
  • 愛兒學編輯部
繼續閱讀
Next Article
出遊可以大大提升孩子的人生幸福指數,趕緊出遊吧!
  • 幼兒
  • 親子關係

「人生幸福指數加分!」從沒想過旅遊能為孩子帶來這麼多好處

  • 2019 年 4 月 2 日
  • 愛兒學編輯部
繼續閱讀
延伸閱讀
繼續閱讀
  • General
  • 嬰兒
  • 嬰兒照顧
  • 幼兒
  • 幼兒發展
  • 正向教養

「怎麼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從動起來開始!—0~6歲孩子專注力的關鍵養成(下)

  • 愛兒學編輯部
  • 2025 年 10 月 4 日
繼續閱讀
  • General
  • 嬰兒
  • 嬰兒照顧
  • 幼兒
  • 幼兒發展
  • 正向教養

「怎麼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從動起來開始!—0~6歲孩子專注力的關鍵養成(上)

  • 愛兒學編輯部
  • 2025 年 10 月 4 日
繼續閱讀
  • 帶養難題
  • 幼兒
  • 幼兒發展

高敏感專欄|孩子為什麼這麼黏?與高敏兒相處的指引(下)

  • 愛兒學編輯部
  • 2025 年 10 月 2 日
繼續閱讀
  • 帶養難題
  • 幼兒
  • 幼兒發展

高敏感專欄|孩子為什麼這麼黏?與高敏兒相處的指引(上)

  • 愛兒學編輯部
  • 2025 年 10 月 2 日
繼續閱讀
  • 帶養難題
  • 幼兒
  • 幼兒發展

「ADHD不只是過動?」—精神科醫師提醒:安靜的女孩,也可能在與注意力不足奮戰

  • 愛兒學編輯部
  • 2025 年 9 月 25 日
繼續閱讀
  • General
  • 幼兒發展
  • 正向教養

為什麼孩子愛指使別人?理解3-5歲強勢行為背後的真心話(下)

  • 愛兒學編輯部
  • 2025 年 9 月 23 日
繼續閱讀
  • General
  • 幼兒發展
  • 正向教養

為什麼孩子愛指使別人?理解3-5歲強勢行為背後的真心話(上)

  • 愛兒學編輯部
  • 2025 年 9 月 23 日
繼續閱讀
  • 嬰兒
  • 幼兒
  • 睡眠

帶孩子旅行也能睡飽飽?好眠技巧送給你(下)

  • 愛兒學編輯部
  • 2025 年 9 月 21 日
熱門主題
  • General
  • 你的童年
  • 哭泣
  • 單親家庭
  • 嬰兒
  • 嬰兒按摩
  • 嬰兒照顧
  • 嬰幼兒課程
  • 寫給爸爸
  • 專業選文
  • 帶養難題
  • 幼兒
  • 幼兒發展
  • 影音課程
  • 心理師媽咪系列
  • 懷孕生產
  • 手足感情
  • 正向教養
  • 母乳與餵食
  • 每周孕事
  • 準備懷孕
  • 溫柔生產
  • 熱門專題
  • 生產故事
  • 生產準備
  • 睡眠
  • 親子關係
  • 親職看版
最新文章
  • Podcast|當「女性氣質」成了一種保護色
  • 「怎麼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從動起來開始!—0~6歲孩子專注力的關鍵養成(下)
  • 「怎麼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從動起來開始!—0~6歲孩子專注力的關鍵養成(上)
  • 高敏感專欄|孩子為什麼這麼黏?與高敏兒相處的指引(下)
  • 高敏感專欄|孩子為什麼這麼黏?與高敏兒相處的指引(上)
人氣文章
  • 「我的小孩脾氣不太好…」別擔心!讓專家告訴你10招調節情緒小秘訣,輕鬆面對親子教養問題。
    生氣的情緒是有功能的,在我們恐懼、傷害、失望、痛苦或悲傷令我…
  • 哺乳應該間隔多久呢?研究指出「順應餵養」有助媽媽充足泌乳(上)
    「順應餵養」(responsive feeding)是順應育…
  • 想跟孩子感情更好嗎?10種好習慣讓你增進親子關係
    你知道要維持關係健康,每一個負向互動都需要額外五個正向互動來…
  • 孩子情緒失控怎麼辦?幫助孩子情緒管理的7個功課
    「如果我們老是容許小孩生氣,他們會有辦法學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 嬰幼兒心智健康專業人員訓練(初階)
    嬰幼兒心智健康跨專業人員訓練(初階) 愛兒學|英國精神分析學…
愛兒學
  • 關於我們
  • 合作專家
  • 愛兒學推薦心理師
  • 會員中心
  • 客服信箱
  • 隱私權聲明
  • Facebook
  • Instagram

Love-Parenting Inc ©

Site BY IMAGINARY ZEBRA

加入好友

填入關鍵字後請按Enter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