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懿珊 諮商心理師
Netflix紀錄片零到一歲第6集「學步」中指出,當孩子會走路時,
整體能力也以爆發式的速度急速提升。
隨著肢體功能的進展,孩子們能夠憑著自己的力量
擴大探索外界的範圍、決定踏上哪一片土地。
步行能接收到更多刺激的輸入,也帶來更多語言的匯出。孩子們開始可以一邊以手勢指認,一邊發聲邀請照顧者一起了解他看見了什麼。同時,也能追蹤照顧者的路徑,走向前去,而不再只能原地等候、盼望重聚。
孩子的行動常常帶來許多驚喜,不論是又突破了之前的步行距離,或是成為傳遞物品的小幫手,孩子都在證明自己比起以往能做到更多事、解鎖更多技能、累積更多經驗。透過大人一次一次的語言教導與核對意涵,孩子就能一點一滴的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
然而,面對周遭此起彼落的聲音「一歲了應該會自己走了吧?」、「以前我小孩坐螃蟹車走的很好你可以試試看」、「是不是要帶去給醫生檢查一下?」,或許內心是矛盾複雜的。一方面要穩住不安的心情,告訴自己孩子有各自成長的步調;另一方面,面對發展未達平均值的情況不曉得會持續多久,也感到焦慮。(延伸閱讀:你常為幼兒的不願配合感到氣餒嗎?是「期待落差」讓爸媽們感到挫敗不已)
片中一位母親示範了以接納的眼光看待兩位成長步調不同的雙胞胎孩子,當他人將注意力放在「弟弟走得比姊姊慢」時,她看見的是「弟弟懂得用屁股移動」的聰明策略。她明白無法獨自站立行走並不阻礙孩子完成他想做的事,孩子仍然可以離開原地到其他位置探索一番,依然可以和姊姊玩在一塊,而不害怕跟不上。
爸媽的沉穩等待,
讓孩子感受到足夠的安全感,
以自在的步調往前;
爸媽的肯定,讓孩子知道他是夠好的、
自由的,而非被指責與糾正。
當家長以「接納」的鏡片看世界,孩子也開始學習這樣看待自己。每當他在移動時看見母親的微笑,便感受到「媽媽覺得我做的很好,我想要繼續移動」。隨著練習的增加,獨自步行的日子就不遠了。就像影片尾聲,弟弟「跳著跳著突然間就站起來走路了,好像他已經學會很久」。這個眾望所歸的改變,雖然盼望已久,但卻無損孩子本身具備的能力。
要如何跟孩子一起享受站立、走路帶來的驚喜呢?可以遵照Play遊玩、Accept接納、Curios好奇、Empathy同理(PACE)這4個原則:
1.P(Play遊玩):
影片中的媽媽在房間的一側張開雙臂等待孩子走向自己,隨著媽媽笑著揮手、拍手,孩子感受到「媽媽是期待自己靠近」的那份自我價值感;也因為雙方眼裡彼此的輪廓越來越近,看到更多細微的表情變化,孩子從中體會到「我可以掌控往前走的速度與距離,我可以決定行動方向」的有能力感。而這樣的體會不是只有在學步階段才能感受到,影片指出新生兒已經具有類似走路、自動反射的踏地能力,孩子在母親的牽引下,不需花太多力氣,腳踩到平面就能感受到腳掌一步、一步交互向前移動的樂趣。(延伸閱讀:「陪我玩演戲的遊戲! 」角色扮演遊戲對孩子的發展至關重要)
2. A(Accept接納):
對照顧者而言,或許覺得接納新生兒的需求是很容易辦到、自然不過的事,因為新生兒的行為反應都是合理且非故意的。然而,隨著孩子長大,照顧者可能會開始想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期待孩子能夠為自身行為負責。無論是照顧者有意讓孩子獨立、未第一時間伸出援手,又或者是無意間的言行讓孩子感受到求助時被拒絕,孩子在這樣的情境中可能經驗到孤單感、無助感與失望感。或許對於照顧者無法給予支持感到失望,也或許對自己無法達到照顧者的期待而失望。(延伸閱讀:心理師陪你看「零到一歲」| Ep03.爬行—七坐八爬其實跟你想的不一樣?)
若照顧者對孩子傳達的言行是針對孩子的「行為」、而非「整個人」,那麼即便是糾正與告誡,孩子仍可以感受到照顧者是接納自己的。
而這樣的安全感有助於孩子更願意從失敗中再度學習,更能激發孩子的彈性與創造力,嘗試透過不同方式達到目標。
3. C(Curios好奇):
好奇帶來了解,許多照顧者透過觀察那些吸引孩子注意力的人事物,猜測孩子內心可能有的想法與感受。同樣的,孩子也在觀察照顧者的一舉一動。或許是模仿非語言的表情與動作、咿咿呀呀地發出和聽見的聲音類似的音調,也或許是好奇大人的行動路線,想跟上前去一起參與。
學會走路之後,孩子透過一次又一次追蹤照顧者走過的地方,逐漸認識了所處的空間:房間、廁所、客廳、廚房、陽台、家樓下、附近的公園…這些經驗,讓孩子學習如何將視、聽、嗅、味、觸的感官感受,以非語言(表情變化、手指示意、發出聲音)或言語的形式表達給他人知道,並創建了自己和這個世界連結的各種記憶。
4. E(Empathy同理):
當我們想要培養、提升孩子某些能力時,思考的焦點往往是「如何讓他學會?」,例如:盡可能避免所有導致失敗的原因發生,或是採問題解決模式,幫助孩子得以達到目標。當孩子因重心不穩跌倒的當下,若聽見「秀秀…你很痛吼,地板壞壞!」這句話,對他而言是被安慰與支持,又或者是將失敗與地板(外界)連結呢?期待孩子能有獨立負責態度的我們,不會樂見孩子認為「如果地沒有不平,我就不會跌倒了」。但,該如何讓孩子在失敗後不會對於再次嘗試感到怯懦、仍保有面對困難的勇氣,在「保護與放手」之間怎麼拿捏實在不容易。(延伸閱讀:愛兒學線上課程|錢錢老師「幼稚園新鮮人學前準備」)
無論是孩子的發展進度落後於生長平均值引發的焦慮;看見孩子跌倒在地的那份心疼;孩子會走路之後東摸西摸而讓自己受傷或讓物品受損的那份生氣…種種心情來襲時,邀請您練習先深深的呼吸、接住自己的感覺,試著告訴自己:這些感覺是自然的、合理的。接著,與這些感覺共處,以好奇的眼光問自己:是什麼讓我產生這些感覺?我能如何調節情緒、讓自己好過一點?
當情緒回到平穩狀態後,
這時候的我們較能投入感覺孩子的感受,
讓孩子知道有人陪著他一起面對困難,
但不是拯救他、幫他解決阻礙。
「同理」是陪著孩子感受當下的情緒,讓孩子知道展現情緒是被允許的,而照顧者以接納的姿態、在場見證孩子的情緒變化,這段過程就已在調節孩子的情緒,讓孩子從批判與否定自己,開始學習同理自己。
「走路」讓孩子以更多視角認識這個世界,準備好面對未來的一連串改變。
照顧者願意讓孩子自行練習走路的開放態度,是孩子學會走路的關鍵。當照顧者能暫時放下心裡的擔心、給自己勇氣,放手讓孩子有自己嘗試的機會,孩子會感受到照顧者對自己的相信,即便曾有跌跌撞撞的經驗,也能鼓起勇氣再度練習。
無論身為孩子或身為照顧者,
我們最需要的練習的,
從來就不是達成目標的技巧,
而是看待自己的眼光。
你可能還會想看…
心理師陪你看「零到一歲」| Ep04.初學語言—怎麼教寶寶說話?嬰幼兒其實具備這個超強語言學習能力!
心理師陪你看「零到一歲」| Ep01.愛—育兒這件事會怎麼影響你跟寶寶的大腦?
作者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