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蘿拉・馬克罕(Laura Markham)
譯|傅雅群
編|王姿雅
手足兩三事:幫助孩子和平相處的十大祕訣(上)
3. 實行「自我調節輪流」:不要強迫分享,反而能讓孩子更願意分享
你可以訂一個家裡的遊戲規則:在家裡玩玩具的時候,每個孩子可以自由決定自己想玩多久,一直到吃飯時間為止。如果他願意提前分享,那當然很好,但這得由他自己決定什麼時候要換人。
當他放下玩具時,另一個孩子應該先問一句:「你玩完了嗎?」才能拿走玩具。(延伸閱讀:「你玩具要跟人家輪流玩啊!」—怎麼讓孩子體驗到有安全感、自發的分享?(上))
當然,去公園或有朋友來家裡玩的時候,你可以事先提醒他們:「今天人比較多,所以我們會輪流玩,每個人的時間會短一點喔。」
孩子從「強迫分享」中學到的可能是:
- 只要我哭得夠大聲,我就可以搶到別人的東西。
- 爸媽才是掌控誰能玩多久的人,而且規則看心情。
- 我必須和兄弟姊妹競爭才能得到想要的,我不喜歡他。
- 我搶到了!但下一次又要輸了。我得大聲抗議,才能多玩一下。爸媽受不了時,就會讓我繼續玩。
而孩子從「自我調節輪流」中學到的是:
- 我可以說出我想要什麼。有時很快就會輪到我,有時則要等待,但每個人最終都會輪到。
- 難過是可以的,但我不會因為哭了就拿到東西。
- 我不一定都能如願,但爸媽懂我、支持我。
- 哭完會舒服一些。
- 當手足主動把玩具給我時,我感覺很好,我真的喜歡他。
- 當我玩完,主動把玩具交給對方時,我也覺得自己很棒、很大方。
擔心等玩具的孩子會哭嗎?一開始確實會。但這其實是個好機會,讓孩子釋放平常累積的情緒。
你可以溫柔地陪他:「我會陪你等玩具喔。」過不久他可能就不那麼執著了,表示他真正難過的,其實不只是那個玩具。一旦孩子習慣這個規則,他們會越來越喜歡這樣,搶玩具的情況也會少很多。(延伸閱讀:「當我設限制,孩子就發脾氣怎麼辦?」—限制不合理的行為,但允許小孩擁有自己的感覺)
4. 不要拿孩子和手足或其他孩子比較
「刷牙這麼小的事,你怎麼這麼難搞?你看姊姊都乖乖張嘴了耶!」你可能覺得這是在激勵他,但孩子聽到的是:「姊姊比較好,媽媽比較愛她。」
你只需要設定好你希望孩子做到的事,完全不需要提到其他人。即使是正面的比較也會造成壓力。
像是「我真希望哥哥也能像你一樣乖乖做功課!」這可能會讓孩子覺得:「我是好孩子,所以媽媽才愛我……我一定要一直乖,才能被愛。」同時,她也會默默希望你繼續覺得哥哥比較糟糕。(延伸閱讀:一打二的生存日記—避免分化的語言,防止負面觀點的惡性循環。)
5. 肯定孩子的情緒,即使你不同意他的想法
肯定情緒的意思,是你願意去理解孩子當下的感受。你不需要認同他此刻的想法(例如:「妹妹根本不該出生!」),但你可以理解他因為妹妹的某些行為而受傷、生氣的心情。
即使兩個孩子都做得不對,也可以承認他們都有覺得委屈、生氣的理由。
所有的情緒都是可以被理解的——雖然他們的行為,還是得被溫柔地引導與限制。(延伸閱讀:「沒關係,這都沒什麼好難過的。」—當你著急安慰孩子,可能會錯過真正的理解。(上))
最棒的是,
當孩子的情緒被理解後,他們反而比較不會用大吼或動手的方式來發洩怒氣。
6. 在家中營造互相友善與感謝的氛圍
讓孩子有機會對彼此表達好意與感謝,並讓這變成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比方說,你可以準備一本「善意日記」,把你觀察到的、或是孩子自己分享的善意舉動記錄下來。每週日晚上唸幾則給孩子們聽,讓他們在分享與被分享的回憶中感受到彼此的愛與善意。(延伸閱讀:如何教育出慷慨、大方的孩子?慷慨不僅僅只是送禮而已)
每天晚餐時,也可以讓每個人說出一件感謝對方的具體事情:
「謝謝姊姊今天幫我寫功課。」
「謝謝媽媽陪我玩我喜歡的遊戲。」
「謝謝爸爸煮了我最愛吃的晚餐。」
「謝謝弟弟在我朋友來玩的時候沒有吵我們。」
【看更多實用的育兒文章,請見蘿拉博士的教養經典】
《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
《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與孩子的情緒對焦二部曲》
【購買情緒對焦1】
博客來: https://pse.is/QCWX5
TAAZE: https://pse.is/SPHS8
金石堂: https://pse.is/UPR3Z
心靈工坊: https://pse.is/RQ6UV
【購買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
博客來: https://pse.is/x3hr2
TAAZE: https://pse.is/txsey
金石堂 :https://pse.is/ts92y
心靈工坊: https://pse.is/wynz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