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蘿拉・馬克罕(Laura Markham)
譯|傅雅群
編|王姿雅
如果你家裡有不只一個孩子,那麼「手足之爭」幾乎是在所難免。
對孩子來說,要「分享」爸媽,其實是一件非常、非常困難的事。事實上,當弟弟妹妹出生時,幾乎每個孩子都會默默擔心:是不是爸媽不再那麼愛我了?不然,他們怎麼會還想再生一個更小的寶寶呢?(延伸閱讀:「弟弟妹妹出生後,覺得大寶變得更難帶。」—孩子測試父母底線的行為,可能是內心痛苦和混亂的表現(上))
除了手足競爭,孩子們也可能因為個性差異、年齡落差造成需求不同,或者因為年齡太接近、常常搶同樣的東西而起衝突。而且,就像所有住在同一個屋簷下的人一樣——即便是最親密的兄弟姊妹——也難免會有心情不好、意見不合的時候。只是孩子還沒有足夠的理解力,去看見「這不一定是對方的錯」,也缺乏處理衝突的能力。
好消息是,手足有可能成為一生的朋友,而你的教養方式,就能預防,甚至轉化這些手足之間的緊張。
可以怎麼做呢?
1. 教孩子學會怎麼相處
所有人際關係都會有摩擦,我們不能期待孩子天生就會和平解決衝突。
事實上,多數大人自己小時候也沒學會什麼良好的情緒表達或衝突解決技巧,所以往往也不知道怎麼教孩子。
(延伸閱讀:不要怕手足衝突,當家中「誤解」與「缺損」得到填補,手足會成為一生的朋友)
我們可能會說「你有事情用講的」,但孩子往往還不知道該怎麼使用合適的語言;
而一旦情緒一來,更是不可能冷靜地表達。所以,
父母得有心理準備,可能需要不厭其煩地介入,幫助孩子練習如何說出自己的需要、怎麼解決問題,而不是攻擊對方,這會是讓孩子一生受用的能力。
放心,只要你持續這樣做,孩子之間便能逐漸學會好好對話,以後就終於不再需要你的介入了。(延伸閱讀:「學習當自己人生的主人」—說話權、選擇權與承擔責任的練習(下))
以下是一個簡單又超實用的三步驟,引導孩子學會設下界線:
- 認可情緒或需求:「你希望哥哥不要再捏你鼻子,所以你掐了他。」
- 設定界線:「不可以掐人,用掐的會讓人很痛喔。」
- 教替代方式:「你可以跟哥哥說:『不要再碰我了!』」
2. 不要偏袒任何一方
當你偏袒其中一個孩子,另一個就很容易覺得:「爸媽比較愛他。」這樣一來,手足間的心結只會越來越深。(延伸閱讀:「你看哥哥都沒有像你這樣!」—7個原因告訴你為什麼該停止評價手足互動)
與其一出事就責備孩子,不如引導雙方說出自己的感受與需求,必要時,用家庭規則為他們撐腰。
(像是:「我們不可以碰別人的身體,除非對方同意。」)當其中一個孩子讓對方生氣了,別急著糾正他,而是先引導另一個孩子學會為自己發聲。
舉個例子:
爸爸:「丹尼爾,你看起來有點生氣。你不喜歡什麼?可以跟姊姊說說看嗎?」
丹尼爾:「我不喜歡她推我!」
爸爸:「賽琳娜,丹尼爾說他不喜歡你推他。你可以不要再推了嗎?還是你需要我幫你們先分開一下?」
【看更多實用的育兒文章,請見蘿拉博士的教養經典】
《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
《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與孩子的情緒對焦二部曲》
【購買情緒對焦1】
博客來: https://pse.is/QCWX5
TAAZE: https://pse.is/SPHS8
金石堂: https://pse.is/UPR3Z
心靈工坊: https://pse.is/RQ6UV
【購買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
博客來: https://pse.is/x3hr2
TAAZE: https://pse.is/txsey
金石堂 :https://pse.is/ts92y
心靈工坊: https://pse.is/wynz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