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梅根‧史東雷克(Megan Stonelake)
譯|彤勳
人們普遍會用「兩歲貓狗嫌」來形容學步期幼兒,此階段的父母也會覺得處境矛盾。小人兒一方面需要父母寸步不離照顧,另一方面卻極度渴望宣誓獨立主權。
幼兒是非常情緒化、不理性、也不聽勸的,然而,當我們更瞭解孩子此時的正常發展時,我們可能會開始欣賞這個充滿好奇心和疑問的發展階段。以下有四個重要觀念,可以幫助我們對幼兒懷有「適齡」的期待。(延伸閱讀:兩歲娃不可怕,他們只是在學做人)
1. 幼兒已經全力以赴了
大腦的前額葉皮質主要負責約束情緒、控制衝動和解決問題,但幼兒在三歲之前,這個區塊顯然尚未發展完全。因此(再加上其他種種因素),幼兒並不是小大人,他們無法像成人一樣講理,也無法像成人一樣憑知識經驗做出深思熟慮的決定,再多處罰都不能加速大腦發育。
幼兒會的技巧真的很有限。我們可以善用他們的好奇心,並告訴自己他們已經盡力而為了,於是,在我們的循循善誘下,他們會學會新的技能。希法莉‧塔芭芮(Shefali Tsabary)博士說:「我們對孩子的最大幫助,不是去消滅孩子情緒,而是教他們方法管理情緒。」
不是去消滅孩子情緒,
而是教他們方法管理情緒。」
2. 情緒崩潰是在召喚同理,不是處罰
情緒暴走一點都不舒服,但卻無可避免。幼兒是不斷在掌控不了的情境中,慢慢學習如何處理崩潰的情緒。今天早上我和兒子在公園遇到他一些好朋友,我兒子想要盪鞦韆,可是朋友搶先一步,他立刻知道必須等待才能輪到他。
他變得很難過,因為他不知道要等多久,可是他何時才能盪鞦韆不是他能掌控的。他一屁股坐在地上開始哭。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事就令他難過不已,他對眼前的困境表現出強烈情緒。
此時苛責他或忽視他只會使情況惡化,甚至還會在一天還沒開始就先在公園破壞了我們的早晨。此外,期待他以超齡的技能作出反應並不公平,於是,我去看見他的挫折感、同理他,當他安靜下來時,我提出幾個輪到他盪鞦韆之前可以打發時間的方法。諾絲特(L.R. Knost,美國最受歡迎的正面管教作家,獨立兒童發展研究和諮詢集團創始人,同時也是六位孩子的母親)提醒我們:「……關心小人兒所關切的芝麻小事,就能大大拉近關係。」
就能大大拉近關係。
3. 幼兒不會操控大人
有個普遍的錯誤觀念,就是小小孩很狡猾,善於操控大人。實情是幼兒不會操控大人,他們是在傳遞一些訊息。我們看到某個行為時,可能會直接視為操控,但停下來問問自己:「孩子想要傳遞什麼訊息?」會比較有幫助。答案可能是與人連結的需求未被滿足,或者試圖要測試大人底線。
這不表示孩子要求要多看電視、或在飯前吃杯子蛋糕,我們就要讓步,而是去同理你的孩子就是處在無力的處境,並給他合理的選擇,「你喜歡那個節目,對嗎?你可以明天再看,現在我們可以讀一本書,或者你可以去玩沙。」
不斷提供有同理心的限制,
會比專制處罰來得有效。
4. 幼兒想引起父母注意時,關注他就是最好的辦法
我們都聽過這類育兒建議:「假裝沒看見孩子試圖引起注意的行為」,我總覺得這邏輯不通。
我們忽視孩子與我們連結的舉動,
那個需求不會不見,
我們的孩子只知道
我們不會給予他們所需要的。
孩子天生就渴望與父母連結,當他們感覺不到連結時,他們就會用他們所知道的唯一方法來贏得我們關注。
最佳解決方法是,花點時間,用孩子會覺得有意義的方法建立連結。像是花15分鐘擁抱、遊戲、共讀,當孩子被注意的需求滿足了,先前提醒我們要視而不見的行徑可能就會自然減少。
(延伸閱讀:孩子是會被寵壞的嗎?)
對幼兒抱有合乎實際的期待,可以幫助我們把他們最棘手的行為,轉而視為提供支持和學習情緒管理的機會。藉由這些策略,我們可以養育出具抗壓性、高情商的孩子,他們會在我們無條件的愛中感到安全。(延伸閱讀:5個步驟強化孩子的情緒智商)
你可能還會想看…
帶小孩前,先跟自己和解—療癒受傷的心,終結代代相傳的家庭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