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昀謙 輔導老師
編|Leah
「小義媽媽,今天午餐時間小義跟同學玩鬧,不小心把湯撒在桌上,
結果小義說都是同學的錯,直接打了同學的肚子。」
「爸爸媽媽,小潔今天上數學課時突然生氣,不斷跺腳、大哭,
嚇到其他孩子;開學到現在已經第三次了…」
接到學校老師的通知、看著聯絡群組上的訊息,說的不是讚美,而是孩子在班上的表現不太恰當,父母心裡往往五味雜陳。當我們好不容易生下寶貝,悉心呵護、照顧,到了學齡期,我們帶著期盼送孩子上學,希望孩子發展社交技巧、良好的學習態度,有個快樂又正常的童年。沒想到來自學校的提醒聲音越來越多,老師反映孩子在行為或情緒表現上似乎有點不對勁,建議我們帶孩子去檢查,看看是不是需要特別的醫療或教育措施……
「我的孩子在家總是乖巧聽話,為什麼在外面,他似乎被貼上『不正常』的標籤?」
「是我沒有教好嗎?還是學校太小題大作了?」
「是不是老師太過嚴厲,讓我的孩子不適應,才會發生這些問題?」
爸爸媽媽會有這些擔憂與懷疑的心聲是很正常的。
「孩子是不是有特教診斷」對多數父母來說是極難面對的問題。尤其當老師說出:「您的孩子常常分心,無法專注聽講」、「他因為分心而干擾到其他孩子的學習」、甚至「他的情緒特別容易激動,不只當下無法停止,還會轉而攻擊其他孩子」;父母親的心往往像被填入巨石,沉甸甸的不知所措。(延伸閱讀:「我覺得我真是差勁的父母…」—先與自己內在的小孩和解,才能與孩子重新建立親密感。)
「孩子可能需要去看醫生,診斷鑑定看看喔。」某一天,當我們接收到這樣的提醒,或是我們觀察到孩子似乎需要更特別、量身訂作的教養方式,身為家長的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第一步:肯定自己教養孩子的用心
當我們聽見學校端或導師的傳來類似的訊息,質疑念頭往往油然而生,例如:
「我比你了解我的孩子,我知道他不是這樣的。」
「我昨天才告訴他不能亂開玩笑,我已經講了一百次了!」
「你的意思是我沒有教孩子禮貌跟尊重嗎?我的用心你都沒看到!」
「課程如果好玩一點,我的孩子會分心嗎?」
「他才國小一年級,不會表達是正常的吧?」
會冒出這些想法,代表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很在乎的,也希望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能獲得肯定與讚賞。當孩子被指出「需要注意」,父母可能容易聯想到自己的教養被質疑了、自己不會帶小孩。
這些念頭可能意味著我們將
「自己的用心付出」與「孩子的行為結果」連結在一起了,
但其實父母的教養跟孩子行為並沒有絕對的因果關係。
我們全心全意、謹慎選擇了教養方式,但有時孩子的先天生理氣質會影響他感受與看待事物的角度,因此有些孩子生來就較為敏感、激動或固執,這不是教養方式或權威強迫就能改變的。
第二步:練習更客觀與開放地看待孩子
「在我的視角之外,在我沒見到孩子的時候,他還有哪些面貌呢?」
「老師說的有可能是真的嗎?」
「有我沒注意到的地方嗎?」
「孩子怎麼了,需要我們怎麼協助?」
父母通常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從襁褓到學會走路、說話,孩子的一個眼神、一個表情,我們往往有八成把握知道那代表甚麼含意。當孩子進入最初的社會型團體──學校,他們需要時間去適應及融入;並隨著新的人際需要和環境刺激,發展出不同人際距離與互動方式。因此,孩子在學校或班級中的表現,若與家裡不同,是很正常的。(延伸閱讀:「孩子表現這麼皮,會不會是過動兒?」—李佳燕醫師提醒,過動症從來就不是單純的醫療問題(上))
「客觀與開放」是暫時拿掉我們原有的看法與堅持。
我們在心中空出一塊彈性的角落,允許未知的可能。
孩子有可能跟在家裡表現的不同,他應對人際的方式可能有些生澀或困窘;我們的孩子有可能真的容易分心,這不是錯誤,是他們面臨的挑戰,是可能需要我們協助之處。
你可能還會想看…
「老師建議帶孩子去評估,我的孩子真的有問題嗎?」—給父母的支持與建議(下)
「我不要去上學…」—想降低分離焦慮,爸媽可以這樣做讓孩子感覺安心(上)
「吃東西」會引發過動症?—糖分和食品添加物是否會對孩子造成健康上的影響呢?(上)
作者介紹
謝昀謙老師。個性細膩敏感,對生死好奇;從小被父母認為是頭痛的小孩,看似順從卻喜歡挑戰,跌出一身傷。傷口結痂後發現這世界需要溫柔的陪伴者,去理解孩子單純豐富亦充滿疑惑的心。於是從音樂出發,最後停在輔導領域,希望陪伴孩子思考、尋找答案,練習為自己負責,長成自己喜歡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