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麗莎·瑪基雅諾 (Lisa Marchiano)
譯|黃詩維
我想生第三個孩子,我的老么正從嬰兒期進入幼兒期,老大也很快要進入學齡期了。他們都很可愛、有趣、討人喜歡,當然也很令人費神、惱怒、累人。在每天大部分時間裡,我都在想自己要如何在睡覺時間前生存下來。我渴望有自己的時間,也渴望睡眠。不過也同樣強烈地希望這些時光可以延續下去。孩子們的童年時光像是一條湍急的河流,從我身邊飛速地沖向未來。
有第三個孩子似乎是個不合常理的想法,我正焦急地想完成自己榮格分析師的訓練並開始執業,我和丈夫也都快36歲了。而第三個孩子意味著要貢獻更多的時間照顧孩子、存更多的錢以支付大學學費,以及更龐大的開支。如果我丈夫有意願的話,我可能會急著再次創造一個新生命,衝動地、不假思索地、不考慮實際面向地這麼做。我想要再有一個可以抱抱、哺育的小寶貝,我想要延長當媽媽的時光,我想要家裡再添個新成員。(延伸閱讀:童話故事裡的教養智慧|你也會在某些片刻感覺孩子怎麼就突然長大了嗎?談童年的轉瞬即逝)
我還沒準備好接受就這樣了。要是再有個寶寶,那麼好似還有更多的生命在前方等著我。我就可以毫不在意自己已近中年,第三個孩子將會允許我有短短數年的時間停留在懷孕和育兒帶來的延長的青春感當中。就像是寶寶的新生也能感染我一般,在他離開更加年老的我之前,至少能讓我在短暫的一兩年中重拾青春。另一方面,宣告自己「就這樣了」,像是要繞過人生的轉角,看見眼前漫長的歸途。我會得承認生命正無情地往前流淌向我自身的衰老及最終的死亡。(延伸閱讀:童話故事裡的教養智慧|關於時間…與孩子在一起如何改變我們的感知)
「整理」這件事既具有象徵性又具體的帶我們走到這個時刻。我們該如何處理那些如今折疊並收納好的可愛的嬰兒服?當我們將它拿出來時,總會訝異它們小得那麼令人難以置信,每一件衣服都承載著一連串的回憶、痛苦與明亮。我記得女兒穿著那件衣服的樣子,我還能看見兒子穿著那件襯衫時的模樣。要是有另一個小寶貝穿著這些珍貴的小衣裳,代表我可以延後與它們說再見,我就不用決定要把哪些衣服送人,或是決定要把哪些衣服當作一閃即逝的寶藏般小心的收藏起來,以防止它們變得乾皺破爛。至少,現在還不是時候。
《德宓特與波瑟芬妮》
德宓特與波瑟芬妮的神話故事中有個很有意思的部分就在談我們的不甘願放手。德宓特悲痛地尋找她的女兒,最終,以老婦人的身份偽裝到厄琉息斯一個貴族家庭做保母的工作,照顧這個家的小兒子得摩豐(Demophon)。德宓特決定要讓這個孩子永生不老,於是每晚都將他置於火中燃燒。而就在她快要完成這個計畫時,孩子的母親墨塔涅拉走進房間看到了這一幕,看見她的孩子像根圓木似地被置於火中。她理所當然地驚叫起來,打斷了女神的計畫,於是憤怒的德宓特現出原形,而得摩豐仍只能作為普通的凡人。
德宓特因為失去女兒心痛不已(但波瑟芬妮真的被綁架了嗎?又或者對一個從未準備好接受女兒會離開她並有自己家庭的媽媽來說,這看起來像是女兒被綁走了?)她無法讓自己接受並哀悼失落,因此去照顧另一個小寶寶好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她計畫這一次要確保不會再發生一樣的事情了,她想確保時間不會從她身邊帶走第二個孩子。
墨塔涅拉對這個計畫的打斷無疑是個幸運的意外。為了我們自己或是為了孩子-我們都必須接受凡夫俗子的命運。拒絕接受命運會導致我們的生命停滯不前。
畢竟,永遠都會有最後一個孩子,無論那是第一個或第五個。帶著必然的悲傷,我們轉身看見生命中那個部分飛速地變成過去,哀悼無法再被延期。無論我們是讓自己在嬰兒玩具被放置到街邊等待回收時感受它,或是我們是堅強起來抵抗這股感受,直至孩子們離家念大學時才感受它。悲傷打從最一開始就存在,也從未真正離去。
小編後記:
麗莎·瑪基雅諾的中文新書《當媽後,你是公主也是壞皇后》已於2023年5月由心靈工坊出版。
你可能還會想看…
「為什麼母女關係這麼難?」—從關係覺察到修復的女性之旅(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