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萬美麗助產師
編 | Leah
日本兒童文學大師 松居直在著作「幸福的種子」書中,寫到:
自己的語言講了這麼多故事的意義在哪裡。
我也發現,通過念這些書,我已經在他們小時候,
把一個做父親的想對孩子們說的話說完了。』
胎兒期為聽覺發展的啟蒙,7個月大聽力系統發展成熟
聽力是胎兒第一個發展的感官,胎兒可以聽到母親的心跳、呼吸、說話聲等各種聲音,以及外面的聲音。在出生之後,孩子仍然可以辨認出在子宮裡所聽到的聲音。
胎兒的耳朵在懷孕12-24週
對聲音有行為反應,
32週胎兒聽力更靈敏,
出生至4週,
若有不熟悉的聲音
寶寶會停止不動,
緩慢地聽和看。
早在1980年代學者們就觀察到才剛出生的新生兒就對自己母親的聲音特別有反應,後續的研究發現,從胎兒32-34周開始,就有約一半的胎兒在聽到母親的聲音時會產生不同的心跳速度反應,而足月初生前的胎兒則有約80%的比率對母親的聲音已有反應。(延伸閱讀:睡前儀式時和寶寶進行有品質的對話,對孩子未來的智力發展有幫助。)
媽媽是孩子語言發展的啟動者
近來的研究指出新生兒對母親充滿情緒的聲音很敏感。因此,母親本身的狀態對胎兒和剛出生的嬰兒,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對肚子裡的胎兒說話、唱歌、讀書給他聽,可以提高他在出生後辨識四周聲音的能力。胎兒出生長大後,可以聽出當年他們在母親子宮裡,所聽過的歌曲、催眠曲,以及音樂。(延伸閱讀:請別推開新手爸爸—孩子不僅需要母愛,也需要父愛。)
所以,胎兒出生後
如果有焦躁不安的情形,
只要播放當初在母親肚子裡聽的音樂,
就會有馬上安靜下來的效果。
除了可以安撫情緒之外,還能加強新生兒聽力和神經系統的發展。2011的研究證實,「媽媽語」(註釋1),激發了新生兒腦部日後語言學習發展很重要的區域。
「媽媽語」(註釋1)這麼重要,何不在孕育階段,就開始唸書給胎兒聽,讓胎兒聽見媽媽的愛!
兒童發展學家早就觀察到,
若伴侶有積極參與孩子成長過程,
且能適當地回應孩子心理需求,
整體而言,這些孩子長大後
有較少的偏差行為,
較好的人際適應力。
因為,爸爸一直在孩子身邊
即便家庭中母親具備良好的親職能力,伴侶的參與仍有極大的影響力在。在臺灣社會長大的男性,自己成為家長時,要怎樣扮演好父親的角色呢?多跟寶寶說話是幫助母親、父親、胎兒以及嬰幼兒得到放鬆與健康的最佳方法之一。
如果妳是孕婦,從今天起,請在坐著休息時,經常拿起一本自己喜歡的書開始朗讀或是唱歌,跟胎兒一起看圖講故事吧!當然也要請伴侶參與朗讀的互動,讓胎兒熟悉爸爸的聲音,5分鐘、10分鐘都可以,這就是最棒(又省錢)的胎教教材!(延伸閱讀:請別推開新手爸爸—孩子不僅需要母愛,也需要父愛。)
為愛朗讀,讓臺灣的父親能夠很自然的參與孩子成長過程中每個重要的階段。
註釋1:「媽媽語」
「媽媽語」所指的就是在和小孩對話時所使用的具有較高音頻與較慢語速;在語彙使用上較為簡單或重疊,並且在表述意象和臉部表現上會較為誇張、清晰的語言。研究發現媽媽語不只更容易引起嬰兒的注意,也有助於嬰兒有效率的學習發音並了解字彙意義。
你可能也會想看…
作者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