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馮彥翔諮商心理師
引起社會大眾討論,有網友說在國外這是可以直接退學處分,
在匿名社團亦有自稱校友的人出來聲明將對這兩位學生封殺、未來不予錄用。
除了檢討個人責任外,亦有許多人討論在家庭、學校、社會端還可以做些什麼。
我們會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不會歧視、傷害別人,至少不會因不當言論而影響到自己與他人的關係、自己的升學與就職。那除了拿這個案例告訴孩子說,「歧視言論是不行的,以後你自己要小心點」之外,家長還可以做些什麼呢?
1.留意自身的言行
小孩總是看著身邊的大人如何應對這個世界,做了什麼事、說了什麼話。如果大人平常就會對特定團體(不同性別、性少數、原住民、新住民、不同社經地位、特定職業、特定政黨……)發表具傷害性的、歧視甚至仇恨言論,小孩可能也會因此覺得「那又沒什麼大不了的」,甚至覺得「我講的是事實」。(延伸閱讀:如何教育孩子要有同理心?)
這可能需要家長先回頭檢視自己的所有言行、
態度,甚至包括一些本來覺得理所當然的態度。
例如該次事件中出現性別歧視,或者對原住民的歧視。若家長自己也認為「開一下女生的玩笑又沒關係」或「原住民就是靠加分來占名額」,那可能就會不自覺將這樣的態度傳給小孩。
因此想要教養出善良、能尊重他人的孩子,照顧者需要更謹慎地看待自己的言行,包括自己不喜歡或者帶有特定想像的對象、群體,自己本來的想像是否合理,談論或表達的方式是否適切;是有助於孩子學習、思辨的,或只是讓孩子學到「我可以不用在乎別人的感受或者想法」。
2.與孩子討論網路、媒體甚至生活中的歧視言論
許多網友亦指出現在有些政治人物、網路影片或者是網路社群,都會助長對特定族群的歧視或者仇恨。即便家長很留意自身態度和言論,可能孩子也會在其他的管道接觸到這些內容;
但家長不能因此就認為
「我能做的我都做了,
他被網路和媒體帶壞我也沒辦法」,
而是需要更積極地與孩子討論
如何看待這些內容
畢竟說到底,如果真的被退學或者找不到工作,那會是你孩子的損失,不是這些網路上的其他人。
在看電視、看影片時,甚至是在現實生活中與親友的聚會,如果家長有留意到任何不當或者歧視言論(例如長輩對未婚女性說,「嫁好一點的人家以後就不用那麼辛苦」),可以在事後與孩子討論這些言論是否合適、背後蘊含怎樣的價值觀、是否會讓聽到的人覺得不舒服。
可能有些家長會覺得,「小孩自己在手機、網路上看到什麼又不跟我講,我要怎麼教、怎麼討論」。的確這是當代的一個狀況(延伸閱讀:「小孩好愛用3C,該如何控管呢? 」—職能治療師表示,掌握以下3原則幫你做出準確判斷)
因此不僅不當或歧視言論,在親子關係建立、
手機與網路使用時間及瀏覽規範、
能不能討論與分享看到的內容,
都是家長需要花心思經營的。
你可能還會想看…
台大經濟系學生歧視事件,除了撻伐?我們還可以為孩子做些什麼?(下)
「善良其實是一種能力,孩子也需要學同理。」—專家表示透過7關鍵,有效建立幼兒的同理心(上)
「我討厭他!我不跟他好了!」 專家建議8個妙方,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作者介紹
馮彥翔,諮商心理師。從醫學系離開進入諮商所,不斷探索人生中不同的可能性。關心兒少、親子、多元性別、多元文化議題,期待每個人都可找到好好活著的方式。有時很真實,有時很胡鬧。 粉絲專頁:馮彥翔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