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梅根.歐文茲(Meghan Owenz)博士
譯\YT Wu
編\連芯
父母之所以讓孩子看電視,必然有自己的原因,我在此無意評斷對錯,也不想讓任何人心生羞愧。不過,如果家長決定借助電視之力,不妨考慮高品質的教育節目,因為根據研究,這些節目就算未有助益,至少也不會有害。另外也可以選擇步調較慢、容易理解的節目,譬如《芝麻街》(Sesame Street)和《羅傑斯先生的左鄰右舍》(Mr. Rogers’ Neighborhood)都是合適的選項,適合年紀稍長的幼兒園學童。事實上,如何挑選合適的電視節目,其實已有不少證實有用的策略。
珍奈特‧蘭絲柏芮(Janet Lansbury)在她的播客(podcast)裡提過,知名教育專家瑪格達‧戈柏(Magda Gerber)建議父母到孩子六歲的時候,再讓孩子看電視,並要密切把關時間及內容。她拋出這些想法後的幾十年以來,許多研究開始探討電視和幼兒的議題。結果呢?這麼說吧,大多數的研究都證實瑪格達的看法。以下就分享一些有趣的研究,看看晚點讓幼兒開始看電視的好處為何。
看DVD或電視節目可以增進語言能力嗎?
如果是幼兒,答案是「不」。在某份研究中,研究人員找了72名年齡分布於12至18個月的幼童,並隨機分為四組:(1)一面與父母互動一面觀看影片(每週五次,共四週);(2)純看影片,不與父母互動(每週五次,共四週);(3)提供父母一份影片想要教會孩子的詞彙,並請父母用自認合適的方式教導孩子,以及(4)對照組1。研究人員也分別進行了前後測,對受試幼童說出特定的詞彙,觀察他們能否在擺出兩樣物件中,指出正確的對應物件。
這個研究因設計良好,受到高度重視。前兩組的受試幼童,觀看了專為幼兒設計的教學影片至少20次。因此,要是他們真學到什麼東西的話,應會顯而易見。然而,研究結果指出,只有「父母教學組」的受試幼童表現稍好。研究人員總結:「我們讓孩子整整看了一個月的熱門幼童教學影片,但不管是他們自己觀看,還是父母陪同觀看,都沒有比未看影片的幼兒學會更多單字。」那麼,看DVD或電視節目會降低語言能力嗎?
另一份相關性研究(correlational research)發現,年紀介於八至十六個月大的幼童,每多看一小時的幼兒教學影片,他們知道的字彙量平均少上六至八個(根據父母填寫的調查問卷)。即便比起其他研究方法,父母填寫調查問卷較不嚴謹,但結果還是很有意思。畢竟父母會給孩子看這些影片,必是認為能夠增加孩子的字彙量,但由他們填寫的問卷卻非如此,頗值得玩味。
看電視會影響注意力嗎?
對注意力的影響
有一項長期縱貫研究(longitudinal research)指出,一歲和三歲兒童觀看電視的時間,跟他們到七歲時是否出現注意力問題有關聯。此研究追蹤了1278名一歲幼童和1345名三歲幼童,前者平均每週觀看2.2小時的電視,而後者則每週平均觀看3.6小時的電視節目。研究發現,每多觀看電視一小時,兒童入學時出現注意力問題的風險,便會增加10%。
對執行控制能力的影響
另一項實驗研究(experimental study)發現,孩子僅看了某個節奏緊湊的兒童娛樂節目九分鐘,在需要動用到執行控制能力的任務上,表現便已下滑。參與實驗的孩子都年僅四歲,而這部娛樂節目是【海綿寶寶】。所謂的「執行控制能力」是指抑制衝動、維持長期注意力等能力。不僅如此,比起看了「教育節目」和剛剛完成畫畫任務的孩子來說,剛剛看過「娛樂節目」的孩子,執行功能的表現較弱。
看電視會影響睡眠嗎?
兒童的睡眠狀況與看電視之間的關聯,已多有研究,結論也清楚易見。有研究回顧了近七十份的相關研究,指出看電視時間越多,睡眠狀況就越差,不是較晚就寢,就是整體睡得比較少。
看電視會變肥胖嗎?
不少研究都已探討肥胖跟長時間坐著看電視的關聯。舉例來說,有縱貫性研究追蹤了7000多名美國兒童後,發現孩子看越多電視,在幼兒園到國小五年級間便越容易體重過重。另一項縱貫性研究則追蹤了1037名受試者,發現兒童期觀看電視的時數,可以預測成年期是否會體重過重。有趣的是,此研究也指出,若想知道孩子成年後的BMI值如何,比起孩子到了成年期看了多久的電視,他在兒童期看了多久的電視會是較準確的預測因素。研究人員因此表示,如果要減少成年肥胖的情況,便得從兒童期看電視的時數做起。
看電視會引發攻擊行為嗎?
有研究往前回溯五十餘年,統整分析超過三百份研究後,明確指出電視節目上若有暴力內容,觀看節目的孩子便會更具攻擊性。綜觀來說,這類研究確實非常出色,不只研究了孩子一般看的內容,也進行實驗研究,並指出原先較溫和的孩子,會因此出現攻擊性行為。美國兒醫學會(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也強調這些研究涵蓋許多研究方法,並落實大量後設分析,相當全面。簡單來說,就是「已有研究證實,虛擬暴力跟真實世界的攻擊行為存有關聯」。而「攻擊行為」在美國兒醫學會的定義是「意圖於情緒或身體上傷害他人的行為」。
只消想想電視節目呈現的暴力內容,便會意識到這些研究結果頗令人憂心。美國兒醫學會在政策聲明中,對虛擬暴力提出了頗令人擔憂的數據。2000年完成的分析報告顯示,不僅市面上的普遍級電影都含有暴力內容,在顛峰時段播放的電視節目也有高達六成涉及暴力。另外,根據一份1998年針對電視觀看情形的調查,一般兒童到中學時期時,會在電視上看過八千件兇殺事件,以及十萬件其他暴力行為。
看電視可能會影響嬰幼兒的「自我安撫」能力?
幼童若出現負面情緒,並試著處理這些情緒,其實便是在訓練解決問題跟情緒管理的能力。這種情緒潰堤的時刻,若是有電視在旁,可能會干擾孩子的學習過程。有一相關性研究指出,「父母利用電視來讓孩子冷靜」跟「社交-情緒困難」(social-emotional difficulty)存有顯著關聯。雖然研究無法明示兩者間的因果關係,可能是家有社交-情緒困難兒童的父母,較可能會用電視協助管理孩子行為;但也可能是孩子看太多電視,以至於他們無法學習處理情緒,自然難以培養控管情緒所需的能力。
那麼專為孩子設計的兒童節目或卡通會好一點嗎?
以《愛闖禍的大紅狗克里弗》為例
《愛闖禍的大紅狗克里弗》(Clifford the Big Red Dog)是知名兒童文學作品,後來也改編為卡通。研究人員想要知道這部卡通能否幫助兒童理解如「包容」、「接納」等複雜概念。他們挑選出一集,主軸在講一隻三條腿的狗。一開始,卡通裡的其他角色都很害怕三腿狗,千方百計要排擠他。到了最後,他們才終於體認到了結交朋友的重要,於是便接納了三腿狗。不過研究認為,兒童看了這集卡通,反而可能解讀錯誤,變成他們應該害怕、排擠與自己不一樣的人。研究指出,「在本集卡通裡,負面的情緒內容可能會壓過較為正面的元素」,導致孩子難以理解故事的寓意或希望傳達的訊息。
孩子的發展尚未能理解節目想傳遞的重要觀念
有些為幼兒設計的節目,乃希望傳遞重要觀念,譬如誠實有多重要。但是,爸媽要能親自教孩子這些觀念,效果可能更好。有項研究便發現,當孩子觀看這些節目時,常常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譬如他們會認為某件事情的解決方法應該是「說謊騙人」,而不是「坦白說出一切」。研究也發現,孩子較容易記住該不該騙人的掙扎過程,以及謊話引起的衝突爭端,而非如何解決問題。這是因為兒童在六歲之前,較難穩定區分「幻想」與「現實」,所以衝突爭端較容易吸引他們注意。衝突場面就像是威脅,大腦會動用較多資源去處理,因而更容易牢記在心。
綜合整理
早期1978年的研究發現,要是符合社會常規的內容和暴力或衝突等元素混在一起時,兒童比較會去關注暴力等反社會元素,而非暴力所招致的後果或伴隨而來的訊息。另外也有後設分析統整先前的研究,指出當兒童觀看了符合社會常規的內容,若其中包含暴力或衝突元素,便較可能出現負面行為。簡單來說,要是畫面中有可怕嚇人的暴力衝突,那就是孩子會注意且記住的東西。非但如此,他們還往往會因此忽略了伴隨而來的後果,或是真正解決問題的良方。
參考文獻
-
DeLoache, J. S., Chiong, C., Sherman, K., Islam, N., Vanderborght, M., Troseth, G. L., & … O’Doherty, K. (2010). Do babies learn from baby media?.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11), 1570-1574. doi:10.1177/0956797610384145
-
Zimmerman, F. J., Christakis, D. A., & Meltzoff, A. N. (2007). Associations between media viewing and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under age 2 years. 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 151(4), 364-368. doi:10.1016/j.jpeds.2007.04.071
-
Christakis, D. A., Zimmerman, F. J., DiGiuseppe, D. L., & McCarty, C. A. (2004). Early television exposure and subsequent attentional problems in children. Pediatrics, 113(4), 708-713.
-
Lillard AS, Peterson J. The immediate impact of different types of television on young children’s executive function. Pediatrics. 2011;128(4):644– 649
-
Hale, L., & Guan, S. (2015). Screen time and sleep among school-age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Sleep Medicine Reviews, 2150-58. doi:10.1016/j.smrv.2014.07.007
-
Danner, F. W. (2008). A n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hours of TV viewing and the trajectory of BMI growth among US children. Journal Of Pediatric Psychology, 33(10), 1100-1107. doi:10.1093/jpepsy/jsn034
-
Landhuis, C. E., Poulton, R., Welch, D., & Hancox, R. J. (2008). Programming obesity and poor fitness: The long-term impact of childhood television. Obesity, 16(6), 1457-1459. doi:10.1038/oby.2008.205
-
Bushman, B. J. & Huesmann, L. R. (2006). Short-term and long-term effects of violent media on aggression in children and adults. Archives of Pediatric Adolescent Medicine, 160 (4) 348-352.
-
Radesky, J. S., Peacock-Chambers, E., & Zuckerman, B. (2016). Use of mobile technology to calm upset -children: Associations with social-emotional development. JAMA Pediatrics, 170 (4), 397-399.
-
Mares, M., & Acosta, E. E. (2008). Be kind to three-legged dogs: Children’s literal interpretations of TV’s moral lessons. Media Psychology, 11(3), 377-399. doi:10.1080/15213260802204355
-
Fisch, S. M., McCann Brown, S. K., & Cohen, D. I. (2001). Young children’s comprehension of educational television: The role of visual information and intonation. Media Psychology, 3(4), 365-378. doi:10.1207/S1532785XMEP0304_04
-
Collins, W. A., Wellman, H., Keniston, A. H., & Westby, S. D. (1978). Age-related aspects of comprehension and inference from a televised dramatic narrative. Child Development, 49, 389–39
-
Mares, M., & Woodard, E. H. (2007). Positive Effects of Television on Children’s Social Interaction: A Meta-Analysis. In R. W. Preiss, B. M. Gayle, N. Burrell, M. Allen, J. Bryant, R. W. Preiss, … J. Bryant (Eds.) , Mass media effects research: Advances through meta-analysis (pp. 281-300). Mahwah, NJ, U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你可能還會想看…
我們應該讓孩子看多久的電視呢?
電子產品大危機:它們對孩子的大腦和感官處理能力有何影響?
科技成癮是什麼?腦部顯影告訴你為什麼孩子衝動易怒、難以專注
「低頭父母」容易教出「小搗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