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玟琪諮商心理師
前面討論到了面對疫情的心理焦慮心理師媽咪系列 |「疫情共存爸媽做決定時需要考量好多細節…」—透過心理師的美國經驗幫你遠離焦慮困境(上),我希望爸爸媽媽記得:意外病痛無法100%防範,我們也只能小心謹慎並盡量做能幫助防範的選擇。
想一想期待給孩子的是什麼
退而求其次,我希望「幫助孩子能盡快回歸正常生活」,那為了達到這個願望,我該如何選擇呢?目前看起來,打疫苗比較有可能幫助孩子盡快回歸正常生活,因為個體層面上會降低重症及死亡率,社會層面上對有打疫苗者的規範較為寬鬆。如果我想較安心地讓孩子去學校上學、在外面用餐,我選擇讓孩子打疫苗。當然,這是我的選擇,隨著爸爸媽媽想給孩子的期待不同,所採取的行動也可能不同。(延伸閱讀:面對新冠肺炎好焦慮? 請讓我們從理解內在開始。)
建議爸爸媽媽可以靜下來好好想想一起討論:
父母希望給孩子的是什麼呢?
接下來,為了達成這個目標,
怎麼選擇比較有幫助呢?
至於疫苗要打哪個廠牌,我家兒子打疫苗時只有輝瑞一個選擇,但如果有多個選擇的話,我仍會回歸研究數據與專家意見,以「幫助孩子能盡快回歸正常生活」的目標為前提,看看哪種疫苗保護力比較強?如果差異不大,便以方便性為主。
該不該讓孩子上學?
關於「該不該讓孩子上學?」我認為沒有標準答案,需要將整個家庭的條件與情況納入綜合考量:家中是否有免疫力較低的人?是否能有人陪小孩在家?等。美國疫情剛開始時,兒子就讀中班,那時沒得選,因著嚴重疫情全部停課。大班時學校有逐漸復課,但我選擇讓兒子在家自學,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那時小孩還沒有疫苗可打、美國確診人數也居高不下。二是九月底我生老二,我希望兒子能待在家讓我多陪他,幫助他更適應當哥哥;同時也是想保護新生兒妹妹。妹妹滿一歲後,才讓兒子回學校讀一年級,雖然剛入學時還沒有疫苗,但學校經過一番準備後,有令人較安心的防疫措施,加上美國確診人數也下降許多,所以我們選擇讓兒子上學。
相似地,除了依據政府規定的隔離外,請不請防疫假也沒有標準答案,需以整個家庭及工作需要做一個整體且平衡的考量。同樣的,建議以希望帶給孩子的願望、希望給自己的目標為主來思考,怎麼做才能比較滿足兩者的需求呢?(延伸閱讀:「隔離在家帶小孩心好累!」5個小建議讓孩子學會獨自玩耍)
選擇不容易做,
但選了之後就努力讓自己不要後悔。
學習「接納擔心但不焦慮」
現在大部分國家都朝著與COVID共存的目標前進,防疫相關規定逐漸鬆綁。身為心理師,我認為我們要學習「接納擔心但不焦慮」。認清COVID無法快速消失,做好自己和家人可能有一天會得到的準備。雖然還是有擔心,但知道輕症佔了絕大多數;雖然除非真的發生,你無法肯定自己是機率的哪一邊,只能說「很可能」在絕大多數這邊。沒辦法百分之百確定,沒辦法掌控,這些未知帶來了擔心。
但就如同人生中許多可能的意外,
我們接納這些擔心的存在,
這些對未知的適度擔心幫助提醒我們
要小心謹慎過生活。
另一方面,在焦慮染疫時,建議多提醒自己「現在的Omicron已趨近於流感、與一開始的COVID病毒不同了」,過去重症死亡率太驚人,有一道陰影易使人停留在過去的數字,而災難化、放大現在的負面情況,並帶來自己難以控制的焦慮。
回歸理性,讓數字說話
停止讓印象與想像引發負面情緒。雖然,COVID機率仍然存在,但就像好多我們也沒辦法100%防範的事情一樣,我們只能接受這個未知,接納適度的擔心,好好地照顧自己和孩子,戴好口罩、勤洗手,繼續生活過日子;這就是與COVID共存的日子。
臺灣現在仍在比較辛苦的高確診時期,但相信不久之後,隨著確診數下降,生活也能越趨「正常」!
你可能也會想看…
「出現群聚感染了嗎?」心理師告訴爸媽怎麼做讓孩子勤洗手、戴口罩。
「疫情還沒過去,我卻要生產了…」—別慌,讓助產師告訴妳如何應對!
防疫宅在家,孩子工作兩頭燒爸媽好抓狂?(上)—居家隔離期間爸媽安定自己的9個訣竅
作者介紹
陳玟琪諮商心理師,少年立志想散播歡樂散播愛,因此走上助人行業,尤其喜愛服務兒童與家庭。後隨老公出國深造,有兩個寶貝孩子,現旅居美國加州,透過FB粉絲頁「琪琪心理師在美國的育兒生活筆記」記錄諮商師媽媽在育兒掙扎、文化差異及生活玩樂中的學習感想,期待能交流分享教養撇步給需要的父母,並散播一些正向能量與愛。